二天王安石去見皇帝的時候,袖子裡已經揣好了一份奏章,是推薦石越赴博學鴻儒科試的。曾布和王安禮對石越的評價都不錯,王安石也有一份愛才之意,而從他的好友唐棣等人的省試、殿試策論來看,對於變法,也是支援的。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雖然曾布說石越對於新法一直不置可否,但是看看他好友的態度,應當可以想見他本人的政治立場了。
皇帝趙頊今天心情還不錯,王安石一進來,他就遞過幾個本章給他,王安石接過來一看,原來都是薦石越試博學鴻儒,請朝廷開特科的。王安石當下就有幾分不悅,因為按理這種奏章應當由中書省先看,做好記錄再送給皇帝的,再一看署名,幾份奏章分別是陳襄、歐陽修、蘇軾、司馬光,心裡就更加不痛快了。因為這幾個人都兼有館閣之銜,所以直接給皇帝遞本子,也不算有錯。但是這種小事都要避開中書,顯見得這些人和自己主持的中書省有多大的隔閡了。
王安石還沒來得及說話,皇帝已經興沖沖的開口了:“這個石越不過二十多歲,有這等才學,實在是罕見。蘇軾說他身世可憫,可是見解與氣質,皆是人所不能及。既然依例這個石越不能參加科舉,那就為他開個特科吧。王卿以為如何呢?”皇帝說這番話,顯是蘇軾把石越的身世都和他說了。
王安石沒來由的感到一陣的不痛快,不過司馬光雖然和自己政見不合,他心裡還是知道自己這個老友是挺有知人之明的,既然連老友也舉薦這個石越,自己本意也是想舉薦的,那也沒必要反對吧。只是他驕傲的個性讓他恥居人後,當下淡淡說道:“臣無異議。”不過袖子裡那份表章,他已經決定扔到垃圾堆裡去了。
此時君臣二人還有更要的事情要談,三月份在進士科上新黨和舊黨的明爭暗鬥並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事情,而是忠實的反映了朝政的現實。以御史中丞呂公著為首,監察御史裡行程顥、張戩,右正言李常、孫覺等一批臺諫官員屢次上書,極言新法之失,其中頗有言辭激烈之處。雖然王安石現在只是參知政事,副宰相,但是實際上政事堂的事務已經以他為主,而新法更是他主持的,這次彈劾根本就是針對他王安石而來。只是御史中丞罵宰相,就算是當面彈劾,宰相也只能謝罪而已,這已是宋朝的慣例,因此王安石也無可奈何,這件事只能交給皇帝處理了。
自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以來,反對之聲不絕於耳,去年王安石便用“徵誅”之術,把一批敢為仗馬之鳴的官員給貶出朝廷了,沒想到沒幾天,這反對的聲音又來了,看樣子不把御史臺給控制住,始終是不行的。王安石暗自想道。這樣一批一批御史的貶,好說不好聽呀。不過御史的任命權,始終在皇帝手中……想到這些煩心的事情,王安石已經沒有什麼時間去想石越了。
※※※
當宣詔的使者來到桑府的時候,把桑家上上下下都嚇了一跳,雖然蘇軾事先知會了石越一聲,但是石越卻當做沒聽見,根本沒往心裡去的樣子。此時使者真的來了,連忙草草在院子裡設了香案,跪聽接旨。
聽到宣詔使者好不容易唸完那一段駢四驪六的東西,石越若不是事先聽蘇軾說過,絕不會聽懂這詔書是讓自己去試博學鴻儒特科的。真不明白那幾個寫詔書的人這麼麻煩做什麼?
使者唸完之後,便等著石越領旨謝恩,然後自己好討喜錢。不料等了半天,石越一點動靜都沒有,他把一直盯著天空的眼神向地下看去,石越早就不見了。當時使者就知道不對了,上個月司馬光不接詔,害得那個宣詔的仁兄跑了九次,現在這一位看樣子又是不打算接詔了。使者無可奈何的左盯盯右看看,看到桑俞楚年紀最大,便衝他說道:“這位,快去叫石公子出來領旨吧。咱家好回去邀差。”
桑俞楚也不知道石越打的什麼主意,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心裡一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