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6部分

能點點頭道,“這個送給施主,若是施主心煩意亂時,心緒不寧時,手中撥弄念頭,心情可能會好很多!”

這時,老僧悟能走進了一個小閣子,最後取出一串念頭,遞給了趙樸。

這個念珠,很是平常,共有二十七顆念珠組成,都是木質的念珠。握在手中,趙樸道:“多謝大師!”

說著,起身離去,而臨別前也留下香火錢。

………………

告別了老僧,趙樸離去了。

回到城外的大營時,已經天黑了。

八字軍的規矩是過城而不入,軍營紮在城外,除了軍隊採買的官員,或是請假而去的官員,很少有人進入襄陽城。降臨了襄陽城,趙樸只是簡單見了襄陽城的主官,至於邀請到縣衙居住,趙樸拒絕了。

反正呆的時間不長,也沒有入城的必要了。

在燈光下,趙樸翻看著書卷,不由的想起了那個老僧,心中略微嘆息,道:“也不知道,不久之後這座寺廟還存在嗎?”

不久之後戰火將要燒到襄陽,那時整個襄陽將會迎來浩劫,在浩劫中那個廟宇可能也隨之毀於一旦。

…………

在襄陽呆了幾天之後,趙樸率領大軍就離去了,向著揚州方向前進。

半個月後,趙樸終於到了揚州,與眾多的大臣匯合。此時看著汪伯彥、趙鼎、範宗尹等人,憔悴的樣子,趙樸心中就生出一絲愧疚,大家都不容易呀!

有著三位處理政務,大的錯誤出不了,只是麻煩事依舊很多,這些不需要趙樸操心。

而隨著進入揚州,趙樸也開始了變法的序幕。此時變法,只是區域性的,小範圍的變法,只有一點,提高行政效率。

因為冗官的問題,人浮於事,行政效率極差,若是在太平年月,這還沒有什麼,不過是麻煩而已。可如今是大戰時期,此刻行政效率低下,帶來的弊端是致命的,命令下達極為緩慢,商談爭論不休,往往是“政未決,金軍已經渡河!”

提高行政效率已經是刻不容緩。

此時,趙樸決定成立內閣。內閣說白了,就是為了更好的攬權,將權力集中起來,提升行政效率。

大宋的政治格局是,中書省、樞密院、三司,三權分立,彼此之間相互制約,相互鬥爭。一個政令,從傳達、討論、下達、實行,需要經過太多的程式。而內閣則是讓,參政知事、樞密使、三司使進入內閣,三者合力決策,三者共同批閱奏摺,提交處解決方案,再加上若干人員入內閣,負責牽制。

最後,皇帝看完奏摺,解決方案之後,只需要批上“準”,或是“否”。準時,下達各部執行;否時,駁回,內閣需要重新討論,制定方案;遇到懸而不決的問題,可以直接上交,請求皇上決斷。而那些彈劾的奏章,不需要內閣審閱,直接上交。

而按照輕重緩急,奏章劃分為一般、緊急、急切、十萬火急四個等級。

比如一般奏章,需要三天之內審閱完畢,提交解決方案;緊急奏章,需要在兩天之內,提交解決方案;而急切奏章,需要在一天之內提交處解決方案;而十萬火急的奏章,需要在半天的時間內,提交解決方案。

總之,集中權力,提升行政效率,這是成立內閣的主要目的。

不過,弊端就是內閣的權力太大了,有著架空皇帝的味道。這讓趙樸隱隱有些不安,為了防止內閣不法,又讓臺諫負責監督內閣。儘管有諸多的不足之處,有諸多弊端,最後趙樸還是將內閣抬上了臺。

未來,他需要將大量時間用於軍事,根本無力在政事上花費太多時間,只能是用內閣分擔一部分權力。

總之,有些營養不良的內閣,就這樣提前上臺了。

第189章山東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