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好,吃飯也香
徹之將升小學二年級時,因他父親工作調動,舉家搬到九州佐賀。轉到當地的小學以後,他依然不吃學校配給的午餐。我覺得不好意思,當面向老師道歉,誰知班主任園田老師毫不介意,反來勸我:即使不吃也不要緊,餓不死的。每天看著同學們吃得津津有味,到一定時候自然而然就想吃了,我們就靜等他的食慾出來吧。
徹之逐漸適應了新的環境,和同班同學開心地做遊戲,有個比較要好的同學(可愛的小女孩)幾番催他吃飯:“挺好吃的。小徹也吃呀!”這才開始斷斷續續地吃了起來,時吃時不吃。
午餐不吃也罷,午餐值班工作還是要做的。擦擦桌子,發發飯菜,邊念一個一個小朋友們的名字,邊開心地一份一份地把午餐分發給同學們。
也許體驗到了學校配餐的樂趣,徹之開始正常吃飯了。
此前得到過校方的默許,他可以參觀配餐廚房。走上正軌之後,廚房門上貼上了“小徹,不能進入!”的紙條,取消了他自由出入的待遇,和其他小朋友一視同仁。徹之好幾次走到門前,看到告示,只得放棄折回。這段經歷既是克服偏食厭食的過程,又是一個接受規則、學習剋制的過程。
在佐賀的新家,也借了庭院的一隅之地,栽種了蔬菜。為了幫助理解 ,還標上大字,畫好燒菜的程式圖,一星期與徹之一起做三次菜。
徹之不吃白米飯,我至今不明白原因,總是在上面撒些拌飯料,或者撒些海苔末,澆上熱開水做成茶泡飯吃。現在每天去單位之前,他肯定會確認一下帶去的便當裡是否撒好拌飯料。因為有一次我忘了買拌飯料,只好讓他帶上白飯便當去上班,從此他長了心眼,自己主動檢查一遍,以防疏漏。如果家裡庫存的拌飯料快用完了,他就在下班路上去一下便利店,自己買齊備好(平時保證預備量為五包)。
說到這兒,我不禁想起一次野營時的情景。當時不巧沒帶拌飯料,已過二十的徹之也不吵鬧,冷靜地想了一會兒,就灑上醬汁將就一下,念著“調味醬”,對付著把飯吃完(他慢慢學會通融了)。
糾正偏食的努力,持續了四五年時間。還好當年沒有刻意對他進行就餐指導,強制他就範用餐規矩。否則只會引起他對吃飯的反感,影響他的食慾。總之,宗旨只有一條:吃飯要開心!
(要糾正偏食,不要只關注吃飯一事,還要考慮到培養人際關係、掌握社會性,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捷徑。對人逐漸親近,體驗不斷增加,其社會性必然會隨之拓展,在此基礎之上再逐步改善,使徹之的偏食問題消失在無形之中,一切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說到底,開心吃東西才香。於是再也不去超市買零食了,改為和徹之一起自己動手做。真實做些炸薯條、餅乾、煎餅,隨後做起蘋果派、乳酪蛋糕。我也做上了癮,技術水平也日益提高,甚至做做天鵝形狀的泡芙裱花的生日蛋糕了。
零食歸零食,一日三餐還是最重要的。用餐時間要有規律,平時要注意讓孩子空腹的狀態下用餐。用餐時也留意徹之的心情,經常哼些兒歌調節氣氛,在輕鬆的心態下,他會把飯吃得乾乾淨淨。
(以前偏食問題發生的時候,我很洩氣,心想反正他不吃,也沒認真做。再加上我的育兒方式也有問題,成天在緊張不安的情緒中度過,也許受這種氛圍影響,徹之並不把吃飯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這也是造成他偏食的原因之一吧。)
*從拉麵店到家常菜餐館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糾正了偏食問題,可以帶他一起到外邊的餐廳吃飯了。當然,還花了很長時間才使他學會按用餐禮儀愉快地享用飯菜(畢竟對當時的他來說,去廁所探查遠比享用食物更有吸引力)。
最初我們去了拉麵店之類的單點的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