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人們,竟然一個個都送來了許多衣物,還說要收卓知遠為義子。後來卓知遠才知道,原來那些人都是衝著大胤皇朝對於始教門人每年都有幹俸去的,若是卓知遠認了他們做乾爹娘,那份打著大胤皇朝銀訖的銀子,可就白白的落在他們的口袋之中了。一年一百兩銀子,足夠一個七八口的家庭什麼活兒都不幹白吃一年還有剩餘了。
跟卓知遠一批進入清源山的孩童,足有一百五十多名,卓知遠最初還以為清源山都是這般收徒,可是後來才知道,以往清源山每十年便要下山尋找根骨合適的弟子,可是那也不過只是二三十名至多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福氣修煉仙家真訣的。這一年也不知出了什麼事情,竟然驚得後山清源七峰上的長老們,一起到了前山,勒令前山內門的那些弟子們幾乎傾巢而出尋找根骨合適的孩童,帶回山來。卓知遠便是託了這個福分,才有此機緣進入清源山的。
三個月的辛苦操練,對於其餘孩童或許還有些難度,可是對於從記事開始便跟著陳老頭東奔西跑,並且還不斷的要幫陳老頭打些下手的卓知遠而言,卻並非什麼難事。三個月後,卓知遠想當然的成為了這一批孩童裡,被選入外門的五十名弟子之一。
可是,在大長老親自來到前山為這班外門的弟子們開蒙講禪的大典之上,卓知遠卻無端的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之心,聽著大長老講著什麼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類的話,他卻舉手發問,最終惹得大長老頗為惱怒,竟然在大典之後,讓刑堂的知事莫詢先生宣佈將卓知遠從外門降至外五堂之一的清塵堂,做了一名掃徑的童子。
這清塵堂的名字聽來甚為雅緻,可是卻是整個清源山中最為低賤的身份,幾乎便與修仙問道從此無緣了。即便是清源山中靈氣充足,也頂多是讓這些童子雜役比常人多個十幾二十年的壽命而已。
整個清源山始教,分為前山和後山之分。後山共有七座高峰,居中一座叫做忘想峰,乃是始教掌教九霄尊者的修禪之地。其餘六座,分別是六名始教長老所居之所。後山的弟子們乃是清源山始教的嫡傳弟子,功力最末的也能馭劍飛行一日數千裡之遙。乃是整個清源山最尊貴的所在,這後山上的弟子們,也自是高人一頭,在始教之中擁有無上的地位。
前山又分成外門和內門,內門之人已然可以修習真訣,若是表現不俗,便會被後山的長老們收為嫡傳弟子,修習更高的真笈。而外門的弟子則只能修習武功,地位跟內門的弟子又是不可同日而語。
外門裡還有個外五堂,分別為清塵、煉丹、起灶、估衣、制符,僅僅只是外五堂的堂主會教他們一些粗陋的功夫,完全不成體統,實在是整個清源山中地位最為低末的一等。
不過卓知遠倒是並不介意這掃徑童子的身份,在他看來,陳老頭死後,他便飢一頓飽一頓,若不是隔壁陳大叔夫妻二人看他可憐,還時不時的接濟於他,讓他過去隨著陳家一起吃飯,怕是卓知遠早就在陳老頭淹死在蘆葦蕩中之後不久便也追隨他去了。現在進了清源山,能有一碗飽飯吃,卓知遠已然很是滿足。
旁的童子,多少還憋著一股子勁兒,稍有閒暇,便跟著自己分堂的師兄們又或堂主學習那不入流的武藝,以期有一日外門有哪位師長憐其勤奮,將其招入外門,自此擺脫這最低末的身份。可是隻有卓知遠,平日裡掃完地後,便躺在山門內那條蜿蜒盤旋如同天梯一般的登山小徑旁,咬著根草兒,看著天上的白雲如同蒼狗奔馬一般的變化。
不過以卓知遠的身份,最初由於他是外門弟子貶斥下來的,還有些人關注幾分。等到時間一長,早就不再有人去管他的死活,卓知遠倒是也落得一個清淨,越發的不合群起來。
卓知遠在山門內的小徑旁,倒也並非完全無所事事,他只是知曉,這山裡有一種奇怪的石頭,石頭上彷彿有隱隱的花紋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