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部分

,很多人會不太重視,走向歧路。實際上,我的致良知之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真不可以輕視。”

王陽明這種擔憂是必要的,多年以後,王陽明心學的衰敗就是他這種擔憂成了事實。我們也無從明白,王陽明怎麼會把“致良知”看得如此重要,並且預見性地認為人們在學習良知學時會走歪路。

依我們之見,致良知無非是用良知去為人處世而已,這有什麼難的?可王陽明卻說,人人都明白,但很少有人能真的做到。一件壞事到眼前,良知明明告訴你不要去做,可無數人還是違背了良知的教導。這就是王陽明為什麼說“致良知”看似簡易,其實艱難的原因:知行不一。

按王陽明的意思,如果我們做每件事都按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獲得不動如山的心和排憂解難的智慧。他在張忠團伙的非難中能安然度過,除了一點點運氣外,靠的就是這種不動如山的心和排憂解難的智慧,而這兩種東西,必須長時間地堅持致良知才能獲得。

王陽明心學無非如此!

它難就難在我們很多人都不能持之以恆地致良知,如果真能堅持到底,那超然的心態和超人的智慧就會不請自來。遺憾的是,我們很多人都不能把致良知堅持到底,所以我們缺乏不動如山的定力和解決問題的智慧,煩惱由此而生。

1520年農曆九月後,王陽明開始向弟子們講授“致良知”。第二年五月,王陽明在白鹿洞書院大事聲張“致良知”,並且聲稱,他的“致良知”學說並非空穴來風,而是直接從孟子而來,也就是說,聖學到孟子後就戛然而止,賴天老爺垂青,終於讓他接下了孟子手中的棒子。這種說法,韓愈、程頤、陸九淵、朱熹都用過,並無創新。王陽明還煞有介事地說,他提出的“致良知”是千古聖賢尤其是孟子遺留的一點血脈。對於那些譏笑和反對他學說的人,他長嘆說:“這些人頑固得很,就是滴血認親得到證據,他們也不會相信。”

王陽明顯然在睜著眼睛說瞎話。孟子所謂的“良知”純粹立足於人的情感上,也就是道德上,惻隱之心、羞惡之心都屬於道德,屬於善惡之心。而王陽明提的“良知”則除了關於道德的善惡之心外還有關於智慧的是非之心,這一點一定要注意。

在王陽明弟子越來越多的同時,他的學術敵人也越來越多。這些人攻擊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是枯禪,理由是,禪宗主張直指本心,人人都有佛性,佛在心中坐,不去心外求。而王陽明的心學和禪宗異曲同工,無一例外的,他的學術敵人都是朱熹門徒,發誓有生之年和王陽明心學不共戴天。

王陽明的反應很讓這些人憤怒,他不但未有所收斂,反而變本加厲。1521年農曆八月回浙江餘姚後,他居然肆無忌憚地擴招門徒,搞得天下人都知道浙江餘姚有個王陽明在講心學。在他的敵人看來,王陽明明知道自己的學說是荒謬的,應該痛哭流涕地向他們懺悔。可王陽明不但不知悔改,還拿聖人孟子當擋箭牌,這真是恬不知恥。

攻擊謾罵王陽明的聲音在整個明帝國成了學術界的主旋律,上到中央政府高階官員下至地方小吏,王陽明的敵人滿坑滿谷。當然,對他頂禮膜拜的人也是浩如煙海。王陽明大有不管不顧的氣勢,用他的話說,我只相信自己的良知,其他一概不理。

他曾和弟子們談論過這樣一件事:為什麼王陽明自平定朱宸濠後,他的學術敵人像雨後的狗尿苔一樣層出不窮。有弟子說,因為先生立下與天地同壽的奇功,所以很多人都嫉妒先生,因妒生恨,這應該是真理。還有弟子說,這是因為先生的學說影響力已如氾濫的黃河一發不可收拾,而那些朱熹門徒自然要站出來反抗讓他們耳目一新的學說。更有人說,先生建立了動搖山河的功勳,所以尊崇先生的人越來越多,根據辯證法,那些排擠阻撓先生的人也就越來越賣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