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孔夫子命人演奏《雲門大卷》。
既然是傳法大會,為了顯示莊重,不能不祭天,歌舞《雲門大卷》便是祭天的神器。
夫子門下原本有三千弟子,大賢七十二位,然而在仙界至今還活著的,已經沒有那麼多人了,很多弟子都是後來招收進去的。大賢只剩下十幾人,所以演奏《雲門大卷》有些吃力。
於是乎,夫子準備召集更多的人參加演奏:「凡是精通樂音的人,都可以上臺來合奏」。
現場雖然有四千人,但是真正精通樂音的,不超過兩百位。因為儒門分為六大支配,每個人可能只學會一樣東西。譬如蔣仁,重點學習的乃是「禮」。
在這四千人中,還有一些人如同秦笛一般,對於儒門瞭解的不夠深入。更別提演奏《雲門大卷》這樣宏大的仙樂了。
而一場大型的演奏,往往需要五百人,才能顯得完美。
這時候,秦笛出場了。
他是仙音門祖師師曠的親傳弟子,擁有一具分身師滄,單憑仙音就已經進階金仙了,不但學會了三大仙音「滄海桑田」、「鬥轉星移」、「天崩地裂」,而且多次演奏《雲門大卷》,其中好些次擔任樂曲的指揮。
所以當他的琴曲一響起來,當即招來了各色雲朵,五彩繽紛,天花亂墜,不斷的在空中飄蕩。
他那高超的琴技,泉水叮咚,有伐毛洗髓的效果,讓許多人為之側目。
有些人在下面低聲問:「這年輕人是誰?怎麼會有這麼高的仙音造詣?」
旁邊知道的人答道:「他叫秦文,以精通仙文之故,被聘為七十二大夫,沒想到他竟然還精通仙音。」
「奇怪,這人看著年紀不大,就算從孃胎裡開始練琴,也沒法達到如斯地步啊!」
「是啊,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我看夫子座下眾人,仙音造詣能超過秦文的,幾乎屈指可數,只有子路、顏回兩位仙王,還能跟他抗衡。」
有一位老者側耳傾聽了片刻,道:「我聽出來了,秦文演奏的琴音,帶著仙家縹緲的韻味,卻不符合儒家中正平和的要求。」
有人表示同意:「沒錯,他演奏的屬於仙音範疇,不是純粹儒家的『樂』!不過,對於《雲門大卷》來說,仙音一樣有很好的效果。這首曲子本來就是黃帝賜給我們的,而黃帝乃是仙家大帝,他昔年演奏此曲,召集的都是仙人。」
孔夫子站在臺上,親自指揮眾人演奏《雲門大卷》,所以他聽得別下面的人還要真切,對每個人演奏的水平心裡有數,感嘆秦文的仙音功底不錯,只需要稍加指點,便能成為儒家樂字一派的頂樑柱了!
一曲仙音演奏下來,引得百鳥朝鳴,五彩雲霞籠罩了周圍數十里。
秦笛覺得身上暖洋洋的,似乎功力不知不覺正在提升之中。
此時,他隱約聽見一種奇怪的聲音,似乎是麒麟在遠處鳴叫,夾雜在樂音中,能將樂音的效果憑空提升一倍!
《雲門大卷》是用來祭天的,演奏完畢之後,緊跟著還要演奏《咸池》,《咸池》是祭地的樂音。
秦笛並沒有學過《咸池》,所以只能起身讓出位置,走到旁邊靜靜的欣賞。
《咸池》祭地之時,不但能提升土壤的仙力,而且有增長修士功力的效果。
秦笛修煉了《三墳》,擁有「吞天」、「食地」的法門,如果他願意,可以一口氣將周圍百里仙田中的仙元力吸盡!所以他聽《咸池》這種樂音,比別人收益還要多。
孔夫子沒有聽見秦笛的琴音,忍不住回頭看了他一眼,心道:「這孩子從哪兒學的《雲門大卷》,演奏的那麼熟練,可是他對《咸池》卻一竅不通,看來還是年紀太輕,修煉的不夠全面。不過他的底子非常好,只要跟著我學習幾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