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是第10代、也是末代肅親王。如今很多史學家都認為他是位開明之士,當年他極力主張君主立憲,也曾向西太后諫言過,但西太后聽後不悅,把他和恭王一起給轟下去了。父親下去後大哭一場,覺得清朝完了。西太后每年過生日,那些王公大臣都要進貢,父親想讓她見識一下國外那些先進東西,告訴她“人家文明都發展到這個程度了,大清朝別再妄自尊大了”。他處心積慮,讓人從英國、法國運來了好多東西,比如沙發、搖椅、望遠鏡、留聲機等等。但那些東西運回來後,有人說:肅王要篡位。他一生氣,就把它們留在自己家了,我小時候還玩過。我記得還有一個特別大的八音盒,像鋼琴那麼大,16個人都抬不動,上面有很多小木人,啟動後,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敲鑼、有的在打鼓,特別好聽,後來也不知道哪去了。
剛過40歲的父親出任民政尚書,相當於今天的部長,在當時的清政府裡已算非常年輕的“官員”了。他在全國推行警政、戶口、衛生、市政等方面的建設,他接管“崇文門稅務監督”後,給大家都漲了工資,告訴大家絕對不許收受賄賂,有點像今天“高薪養廉”的意思。後來有人跟西太后說:肅王管得挺好的。誰知道西太后說:“那肅王以後不幹了,誰接管他?”意思是說沒油水可撈,還誰願意管這攤啊?由此可以想見,那時的清政府已經潰爛成什麼樣子了。
父親對清朝忠心耿耿,1912年,他痛哭流涕反對溥儀退位,是唯一拒絕在退位詔書上簽字的親王。溥儀遜位後,他跟全家人說,國家都亡了,個人生活不能太奢侈,所以要家裡人穿得簡單些。母親她們都有絲綢,也不能故意扔了,所以平時就在外面穿一布衣。我的三娘特胖,怕熱,只有她平時可以穿一件紗衣。其他人上下都得是布的,不許穿絲的。所以父親死後被溥儀“賜”諡號為“忠”,追封為“肅忠親王”。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最後的格格—金默玉(2)
父親在56歲那年暴病而死,有1位正夫人、4位側夫人,生了38個孩子,我是最小一個,肅王府裡的十七格格。我有21個哥哥,16個姐姐。現在很多年輕人好奇,問我能認全那麼多哥哥姐姐嗎?怎麼認不全呢?男的跟男的排,女的跟女的排,最小的哥哥叫二十一哥或小哥哥。在王府裡,我們管正夫人叫“奶奶”,管自己的母親叫“娘”,我的生母是第四側夫人,我對母親印象不多,只記得她挺好強的,老是盤腿看書。母親是在父親去世之前死的,據奶媽她們說,母親是侍候父親累死的。就這樣,我4歲那年,一個月之內沒了父親和母親。
旅順歲月
1918年我在旅順出生時,父親已從北京流亡到旅順6年了。當年父親一心想利用日本人復辟清朝統治,策劃“滿蒙獨立”。日本人就在旅順給他預備好了房子,讓父親過來“共商大計”。
我們在旅順的房子建在一個小山坡上,當時那一片叫“新世界”,地址也是按日本人的習慣,叫“鎮遠町十番地”。我只記得小時候的旅順有山有海,特乾淨,也安靜極了,一輛汽車都沒有,街道兩旁都是洋槐,6月傍晚的時候,整個“新世界”都是香的。解放後我又去了一次旅順,跟印象中完全不一樣了,我們原來的房子還在,但經歷了許多變遷,也被弄得亂七八糟的,一會兒住解放軍,一會兒住蘇聯專家,後來還做過小學校。當年門口還立了一個牌子,說我父親如何反動之類的,現在不知道什麼樣子了。
父親在世時,我和他的接觸也不多,父親是“王爺”,基本上都在王爺府裡待著,不像咱們現在出入那麼隨便。我們這些孩子,各有各的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