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回去之後可以告訴他,讓他大可放心,本王明日就會整頓兵馬,大舉進攻長安,為他的主子製造機會!”曾進點了點頭,淡淡的答道,“若是他心急,可先自回去,若是不急,本明天可以接見他一次!”
“遵令!臣下知道該怎麼做了!”虛行之退了下去。
曾進繼續道,“諸位也都明白,打垮李閥、攻佔關中乃是本王早就開始籌謀的事情了。各地的精銳兵馬也早就在數月前開始暗暗的往邊境調了。不過這次北伐也不僅僅是我們與李閥之間的事情,還有其他的勢力的影響。要考慮的東西很多。
比如說,幽州總管羅藝向來與李閥交好,會不會前往助陣,即便不派兵相助,會不會騷擾劉武周。使其難以和我們聯合。那雄踞河北地夏王竇建德究竟會如何做,是坐山觀虎鬥,還是直接加入某一方?還有那王薄,在他沒有正式歸順之前,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還有突厥,與李閥向來親善,會不會借兵與李閥?畢竟在李淵攻長安之時。一路看中文網就曾經借過一次兵!這些問題,不知道諸位軍師是否考慮周詳了?”
曾進的一連串問題都是關係著本次出征作戰勝負與否的大問題,不過曾進堂下的幾位軍師:虛行之、王儒信、崔絕秀、祖君彥等人哪一個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互相對望了幾眼,最後王儒信被推了出來。
王儒信整了整衣衫。站了出來。他本來是瓦崗軍大龍頭翟讓的首席軍師,智計不凡,在幾人之中又是最早投效曾進的,故而由其來回曾進地話,倒也合適。
“漢王。臣下等都覺得,此戰,我軍必勝!”王儒信面容嚴肅。話語說的十分有力。
“哦?”曾進笑著問道,“何以見得?”
“臣以為我軍有五必勝!”王儒信自信的回道,“一為有道伐無義:漢王出身南地,乃是華夏苗裔正統,又立志復我漢人衣冠,知人善用,愛民如子,實為有道明君;而反觀李淵。本身有胡族血統,竊據帝位,名位不正,且勾結突厥,殘民以逞。實為漢賊。如此以有道而伐無義,豈有不勝之理?
二為有心伐無備:漢王早在洛陽之時。便已經做好了攻打李閥的各項準備,甚至給了蜀中的李靖將軍以便宜之權;而反觀李閥,自恃有關隘之險要,欲坐山觀虎鬥,根本就沒有想過會有人攻擊他,雖也在整治武備,但是卻已經有了懈怠之心。如此以有心而伐武備,豈有不勝之理?
三為以眾擊寡:漢王與劉武周麾下第一大將宋金剛有約,一攻李閥之老巢太原,一攻李閥之核心長安,兩廂合力,南北夾擊,等若將李閥鎖在了剪刀之下,而反觀李閥,為得北地霸權,四處征伐,四鄰不是被其攻佔就是敵人,無人相助,乃是孤軍奮戰。如此以眾擊寡,豈有不勝之理?
四為以精對殘:漢王地兵馬多是當年舊隋的禁軍,乃是天下間最精銳的戰力,漢王親自訓練的三大禁衛更是前所未有的強軍,麾下地將領如李靖、單雄信、宇文成都、獨孤雄、羅士信、秦瓊等等,各個都是一流的戰將,高手更是有宇文閥主、宋閥主、祝宗主等超一流好手;而反觀李閥,除了兵馬尚可,其他的人才皆不過是寥寥。俗語云,將乃兵之魂,再優秀地士兵,攤上一個無能的統帥也無計可施。李閥最優秀的兩員大將李世民、李孝恭皆已經死在了漢王手下,可以說再無可慮之處。如此以精對殘,豈有不勝之理?
五為以聚對散:漢王自治江南以來,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士民歸心,莫不真心臣服於漢王的麾下,而反觀李閥,前有兄弟相爭,後有石宗主歸順漢王,現在石宗主又先行前往了長安,必定會讓李閥的人心更散。如此以聚對散,豈有不勝之理?
有此五必勝,漢王興兵攻伐,李閥必敗無疑!”
曾進向來信奉的都是實力至上,為求萬全,用兵向來是以雄獅搏兔,蒼鷹擒雀,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