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地震之前,一兩銀子足可以買到一百五十斤大米,他又不是豬,能吃那麼多?!
“我一頓飯只有四個菜,衣裳好多都是烏庫媽媽給做的,也沒有亂花錢,怎麼會不夠用呢?”
胤礽掰著手指頭數著。
康熙略有些尷尬。
這麼一說,好像養兒子的確花不了他多少銀子。
其實胤礽一直住在乾清宮裡,所有花費都走乾清宮的賬,康熙也不知道胤礽到底用了多少錢。
至於胤礽的月例銀子——
康熙承認,他忘了還有這麼回事。
“咳咳,朕不是給你攢著呢麼,等過幾年你搬到東宮去住的時候,全都一起給你。”
胤礽:……呵。
古今中外的爹媽在騙孩子壓歲錢的時候,都是一個說辭!
康熙說是這麼說,轉頭便叫了內務府,定下了太子未移宮之前,每年例銀一千兩,並令內務府仔細草擬太子俸祿細則。
這一千兩,是比照皇后年奉給的,滿宮之中,除了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之外,在沒有人比胤礽“工資”高了。
這下胤礽滿意了,先拿出了一百兩添進了募捐的箱子裡,然後將所有銀子都交給了納蘭性德,令他和鄂倫岱一起負責施粥之事。
要求便是,賬目清晰,米糧優質,決不許弄虛作假。
鄂倫岱說他的那些“紈絝”小夥伴們也想跟著出錢,胤礽答應了,但定下捐款上限便是二十兩,按家裡的情況遞減,並不準他們多出。
二十兩對於百姓家來說是一筆極大的錢,但對於這些出身勳貴的小子們來說,卻只是零花錢罷了,故而平日裡跟鄂倫岱能玩到一起去的人各個都出了錢。
鄂倫岱按照胤礽的要求,給每一個捐了錢的人登記造冊,寫成大榜就擺在粥棚旁邊。
納蘭性德則是提出讓京中的寒門學子們幫著一起施粥。
這些學生們大多家中清貧,拿不出善款,卻也想出一份力。
胤礽一樣應允。
粥棚很快就搭了起來,京郊四面都有,由寒門學子們負責熬粥發放,八旗子弟們跟著維持秩序。
因為人手充足,胤礽便又叫他們幾個人一隊,帶著米糧往更偏僻些的村子裡去,專門給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孩子們。
這些年輕人們都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分外的用心。
有八旗子弟們開路,學子們耐心的挨家挨戶瞭解情況,不會輕易浪費一顆糧食,也不會錯過一家需要幫助的人。
這一場善舉比想象中的更加有效率,在朝廷的賑災下來之前,許多急需幫助的百姓都得到了能維持生存的糧食,但凡救災隊到過的地方,幾乎再沒有因為地震無辜餓死的百姓。
等戶部的賑災官員到來之時,許多村莊遠比他們想象中的情況好很多。
大家依照胤礽的吩咐,並沒有報上姓名,受過恩惠的百姓們也不知道這些糧食是誰施捨的,只說是神仙不忍百姓受苦,才會派下親使來拯救萬民。
賑災官員回去之後,統計了這次受災的情況,連同有人私下賑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