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家裡的鹽快沒了,明天你去李二叔家換點兒回來。”

“知道了爹,唉,多虧李二叔他們一家也搬來了,省去了大夥兒買鹽的辛苦。”

……

第二日一早,衛朔聽說張大郎要出李二叔家買鹽就提出要跟著一起去瞧瞧,張大郎不疑有他領著衛朔出了門。寒冬時節,山裡的清晨非常冷,就算衛朔身上穿著現代羽絨服也忍不住打了個寒戰。

衛朔走在山間小路上,四下打量著分佈在山谷中的茅草屋,從這些雜亂破敗的茅草屋可以看出生活在這裡人有多麼艱難。沒過多久,張大郎、衛朔二人來到了一座籬笆紮成的小院子前。

“李二叔,李二叔在家嗎?”張大郎站在李二叔的院子外喊道,隨後他又扭頭向衛朔低聲解釋道:“李二叔一家原來是琅琊人,他家世世代代都是靠煮鹽生活,前不久遭遇了風暴沒能完成官府交代的任務,官府逼迫深深,不得已李二叔一家才逃到了嶗山。”

“也幸好李二叔一家過來了,自從他家搬來之後,山谷裡的人再也不用到不其縣城去買鹽了。而且李二叔家的鹽要比外面的價格低廉,有時候還接受以物換物,可不像外面的鹽商黑心除了銅錢啥也不要。”

聽說李二叔是鹽戶出身,衛朔眼前一亮,一條快速發財致富的黃金大道猛然間出現在眼前。鹽作為生活的必需品,可以說只要生產的出來就不愁賣不出去。自從漢武帝施行鹽鐵專賣後,走私食鹽就開始大規模氾濫開來,而且成了漢以後歷朝歷代都無法根除的頑疾。

實際上在古代,青州在很早的時候就是產鹽的傳統地區,在春秋時,齊國管仲許齊人‘煮海水製鹽’,自此青州地區就成了產鹽重地。史書上記載:“鹽者之歸也,譬若市人。”即煮鹽者之多,有如趕集似的。

由於管仲的食鹽專賣政策較充分地考慮到了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故深得民眾歡迎。

史載:管仲“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悅”。

這就從根本上避免了私鹽產生的可能性。

試想在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都能得到較充分保障的情況下,違禁制販私鹽還有什麼市場可言?有什麼利潤可圖呢?唯一的只是高風險和高成本。所以,後人翻閱了這一時期的有關文獻,實在找不到齊桓公時齊國境內有制販私鹽的文獻記載,也無相關的禁私條文。

只是到了漢武西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實行食鹽官賣,嚴禁私煮之後,又沒有充分考慮到底層鹽戶的利益,導致“鹽始有官、私之分”,這個時候居高不下的鹽稅已成為鹽戶沉重的負擔,大量的鹽戶開始從事販賣私鹽。

“張大哥,外面的鹽一般都賣多少錢?”

“太康年間,每斤官鹽大概五錢,私鹽一般比官鹽低一到兩錢。可最近幾年隨著胡人入侵,鹽的價格越來越高,到如今一斤官鹽要賣十錢以上,就是私鹽也在八錢以上。唉,鹽的價格如此高,可苦了像我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

一想起居高不下的鹽價張大郎就忍不住搖搖頭,鹽的價格太高,一般農戶根本吃不起,可不吃鹽又沒有辦法,大夥兒只好忍痛用自己田地裡的微薄收入從鹽商手裡購買高價的食鹽。

張大郎隨口的一番牢騷給衛朔帶來巨大的震動,他能想到古代鹽業存在著巨大利潤,但也沒想到其中的利潤竟然如此巨大,說是暴利一點兒都不為過。在現代一斤鹽的價格大概是兩元人民幣,西晉五銖錢一錢相當於人民幣四角,再說古代一斤差不多隻有現代一斤的一半重量,也就是西晉末一斤官鹽的價格大概相當於人民幣5元。

“大郎來了,快到屋裡來吧!”

正當衛朔沉思的時候,楊二叔開啟了屋門,將張大郎、衛朔二人讓進屋。楊二叔看到張大郎身邊跟著個陌生人也沒多問,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