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裡式地震所能釋放的能量。呵呵。大概是三十的十一次方顆廣島原子彈的能量,再換算勢能和動能,就可以計算出所需要的小行星的質量和高度……”
最後,我決定讓蒂蘭聖雪用5。76乘10的14次方個直徑大約50米,重量為14。5萬噸以2。8公里的秒速撞擊新地球赤道,靠隕石一次次撞擊堆積產生的細微差距最終起到我加速新地球自轉速度的目的。
數量大到恐怖的冰核隕石從天而降,在我讓蒂蘭聖雪在隕石周圍包裹了一層金屬冷沸材料的前提之下,冰晶隕石並沒有因為進入大氣時的摩擦而大量蒸發,一直平安撞擊到了地面,恐怖的隕石撞擊在地面,掀起了數公里之高的行星塵土,那威力遠遠超出了核武器,恐怖的隕石撞擊在地面之上形成了一圈向外擴散較為均勻的環形山,隕石撞擊的恐怖震動迅速地傳遞到了地殼以下,引起了地表之上火山群大規模地猛烈噴發,噴薄而出的岩漿和火山灰高達二十公里,伴隨著紫色的閃電流在火山灰組成的層雲之中跳閃竄動,隆隆作響。這樣的恐怖火山噴發,超過了現實地球上的任何一次火山噴發。而且,噴發的火山中,也不乏有黃石火山規模的超級火山,超級普林尼式的火山噴發噴薄而出的火山灰可以一直環繞整個行星表面……
雖然早已看過了宇宙創生時那震撼人心的場景,但是比起那宏觀上的恆星執行,近距離觀看行星表面的火山噴發,顯然更有一種細節上的衝擊力。
“一直保持均勻數量的隕石撞擊行星表面,直到將行星自轉調整到早期地球的速度。”早期地球的自轉速度非常之快,大約是2。5小時左右,這樣的高速之下行星外形會趨向於扁平,赤道面上的地殼會因為離心力而變得更薄,略微的衝擊就容易導致地殼破裂,然後導致大規模的火山噴發。
隨著宛如瓢潑大雨一般的隕石砸落在新地球表面時,新地球的表面溫度在迅速地上升,恐怖的熔岩流宛如紅色的長龍一般在行星的表面蜿蜒流淌,而不少盆和裂谷的地形之中,則是出現了大塊大塊的熔岩湖。
散發著高熱的赤紅色熔岩湖顯得無比觸目驚心,這完全就是一副末日的場景,四處飛濺的熔融狀岩漿像是火雨一般到處灑落地表,落在地表之後也很少能夠立刻凝固,大多還是融融狀態,少數表面佈滿了小孔的火成岩則是能夠漂浮在岩漿流的表面,隨著岩漿的流動而漂動……因為我選擇用來撞擊地表的隕石都是固態的冰核隕石,冰隕石在遇到高溫的岩漿流後,沒有經歷熔化的過程就直接昇華成了水蒸氣,散發到了行星的大氣之中。而一些被熔岩覆蓋的冰隕石則是在岩漿下方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氣泡,從岩漿表面升起,然後破碎,導致岩漿表面有時不時起起伏伏的岩漿炮爆裂而開。
熔岩的流動導致的結果是重元素開始朝著地心下沉,而質量較輕的元素則是漂浮在行星的表面之上。隨著我隕石的持續撞擊,新地球的自轉速度也在不斷地增加。當然,我並沒有傾囊而出,讓所有隕石瞬間砸落,那樣做的結果只會導致行星的地殼徹底爆裂,地殼裂縫擴散到整個行星表面,最終會導致從地心噴射而出的岩漿產生的帶動力產生的撕扯力把新地球撕裂成碎片。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我採用了持續性撞擊的方式,把撞擊分成了十萬次,每次撞擊只有完全撞擊時十萬分之一的當量。而兩次撞擊之間的間隔是五百年,這樣就使得地表岩漿足以獲得一定的時間來冷卻在脹裂處形成新的地殼,以便承受下一次的撞擊。
這樣讓蒂蘭聖雪重複操作了十萬次後,新地球的自轉速度終於逐漸加快到了我滿意的地步,也就是現實中早期地球的自轉。撞擊持續了整整五千萬年才結束,在撞擊結束將近一千五百萬年後,新地球表面的岩漿活動才逐漸停止,而新地球表面也早已是千瘡百孔,其表面的隕石坑數量遠遠大於現實中月球表面,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