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戰爭,從來不是單緯度的,當大多數人只看到沙場對決、戰場交鋒時,卻往往忽略了戰爭背後的硝煙,其實那些與經濟有關的事件正在悄悄的改變著戰爭的走向。
經濟戰由來已久;古代戰爭中斷敵人糧秣等各種作戰物資的供應;就是經濟戰的一種方式。在近代和現代戰爭中;經濟戰更加受到重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和德、意等國之間為維護和破壞大西洋交通線的鬥爭;以及相互間對工業生產基地的攻擊;曾對戰爭程序產生過很大的影響。rì本、德國在美英等國的聯合打擊下;到戰爭結束時交通斷絕,工業基礎幾乎損失殆盡;致使工業原料斷絕;兵工廠無法開工;成為戰敗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區域性戰爭;經濟鬥爭的特點也非常明顯,禁運、經濟封鎖、斷絕同敵方的貿易、信貸、金融和科技等一切經濟來往;並儘可能斷絕敵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聯絡;與中立國簽訂各種條約或協議;制止中立國向敵國輸出物資;並從中立國獲得所需要的物資;在國際上搶購敵方急需的物資;使之難以獲得其供應等手段更是層出不窮,不知道有多少國家由於經濟原因不得不屈從在經濟大棒下。
趙檉從那個年代作為特種部隊的一員也曾受過這方面的訓練,並參與過其中的某些行動,比如進行經濟偵察;蒐集經濟情報;襲擊敵國的工礦企業、軍工廠、科研機構和經濟中心等重要經濟目標;破壞敵國的鐵路、公路、隧道、橋樑、車站、港口和機場等交通設施和車輛、船舶和飛機等運輸工具,直至使用武力直接奪取敵國的原材料產地、資源和經濟中心;達到摧毀敵人經濟命脈的效果。所以趙檉在不斷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的時候,仍然不忘壯大自己的經濟實力,進而削弱敵人的經濟實力,雖然他對深層次的經濟戰爭還只識皮毛,但是他有著前世的經歷和見聞,這不妨礙他摸索前行。
他知道經濟戰的主要目的不外有兩個:一是削弱對方的經濟基礎;遲滯其經濟發展;打擊其經濟補給;二是保護己方的經濟;加速動員和發展本國經濟;保障軍隊的物資供應。其根本目的是給敵方造成經濟恐慌;動搖其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使敵人的經濟陷於崩潰;以便戰而勝之。
因此在構建自己的經濟王國之初,趙檉便建起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生產體系,建立必要的戰略物資儲備策略,特別是軍工生產和戰爭需要的資源和原材料的儲備。出兵西北的一個重要目的便是能獲得大量優質的戰馬和控制西北的礦產資源。積極進行農業發展和開闢新商路,就是以此提高戰略後方支援戰爭的經濟潛力,從而加強自己對未來戰爭到來時可能出現的經濟封鎖,而從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這種機率簡直就是百分百...
按說作為三路之,手握大權。趙檉應該能調動龐大的經濟資源。可事情卻不是那麼簡單,他能動用zhèng fǔ的錢財是十分有限的,而且並不是他個人能說了算的。因為不但趙檉這個後世來客,便是在上溯一千年的古人也知道缺錢是辦不成大事的。歷史上諸多的革命和改革也都是因為缺錢所引起的,而也只有完善、穩定的財政體系才能提供充足的源源不斷的動力。
正是因為誰都知道‘金錢是王’的道理,當年太祖就採用收了地方的財權,將經濟命脈掐在自己手裡,從而使地方勢力無法做大。難以犯上造反,成為一項流傳千年的國策,即使今天仍然在使用。所有稅賦全都要統一上繳zhōng yāng財政,然後在按需由zhèng fǔ下撥,以致各個衙門財政都很緊張,大部分錢都當了人頭費,剩下的不過是點湯湯水水,能幹什麼大事啊,修衙門都不夠。於是就有了官不修衙,客不修店’只說!
‘這句諺語雖流行於明,但是宋朝早就有了,意思是旅客住店當然不必幫店主修店,而在流官制度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