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她只好自欺欺人地維繫這一點希望,並不惜以命相搏。
但錯畢竟是錯。碧眼狐狸臨死前的一席話終於使yù蛟龍徹底醒悟。自由的江湖是不存在的。向自己描繪自由江湖的師傅原來心存險惡,而一直勸告自己不要介入江湖的俞、李才是真正關心自己的人,李慕白更是為救自己面臨死亡。她想要去補償這一錯誤,可她又哪裡能夠?
所以最後yù蛟龍選擇了死亡。這死亡不僅僅是對自己行為的懺悔,更是夢想破滅的必然。她從山崖上躍身而下時,畫面好象飛昇的舞蹈。或許此時,她才真正實現了自由的夢想
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臥虎藏龍》在以最美的形式表現出了李安心目中江湖夢想的同時,也以清醒的意識揭示了其虛幻的實質。這已不是一般的武俠片所能夠做到的了。
三
《臥虎藏龍》最深的思考也許還不是對江湖夢的還原,而是在對兩種不同人生態度、甚至是兩種不同文化的思考。
從拍第一部影片《推手》開始,李安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對中西文化的思索,特別東西方文化的jiāo流與碰撞更是他電影的主題。如《推手》中身為太極教習的朱老先生與自己的美國兒媳格格不入,最後憤而離家出走。《喜宴》(如圖片7-5)中的老父親滿心歡喜到美國參加兒子的婚禮,卻不料兒子原來是個同xìng戀。老父親失望之餘只能黯然離去。在這些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東方傳統文化在面對西方文明時所受到的巨大沖擊和無奈處境,也能感受到變革的必要。那麼,李安對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究竟持有一種怎樣的態度呢?《臥虎藏龍》或許就表達了這方面的思考。
《臥虎藏龍》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分別是兩種不同文化方式的代表。李慕白與俞秀蓮所遵守的是中國傳統的道德準則。他們行為規範,恪守禮教,雖然彼此相愛多年,也一直沒有逾雷池一步向對方表達心中的情感。“剋制”可說是他們行為的方式。yù蛟龍則不同,她年輕氣盛,對別人的意見既不在乎,對傳統的禮教也不在意,只是隨心所yù,任意而為。她的行為與西方社會中的叛逆青年頗為相似,其“任xìng”的xìng格也與和西方推崇個xìng的文化相通,因此可把她看作是西方文化方式的一個代表。
這些不同的行為方式給他們帶來了什麼?李慕白按照師傅的教導潛心修煉,幾乎達到得“道”的境地,但這並沒能使他感到喜悅。他與俞秀蓮一生剋制,壓抑著自己的情感不去表達。雖然贏得了眾人的景仰,但卻失去了人生渴望的幸福。不幸的是,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醒悟到這一點,向俞秀蓮表白了內心的情感。而yù蛟龍的命運也並不更好一些。她恣意妄為,不在乎別人的非議,也不受禮教的約束,但她卻因此是非不分,黑白不辯,最後她傷害了真正關心自己的人,並直接導致了李慕白的死亡。她再怎麼補救都已無法挽回這悲劇xìng的結局。
這真是奇異的的結局。作為兩種不同行為方式代表的人最後都放棄了自己的行為方式。俞秀蓮最後給yù蛟龍的勸告是要真誠對待自己,yù蛟龍則選擇投崖來表達自己的懺悔。孰對?孰錯?是耶?非耶?影片似乎表明:偏執於任何一方都不妥當,雙方要互相融合瞭解,取長補短。這或許也正是李安對兩種不同文化的看法。
不管國內外對《臥虎藏龍》評價有如何巨大的反差,作為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華語片,它都將在電影史上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在一次一次反覆地被觀看中,這部影片也將會被不同的人發掘出不同的意義和啟示。
(周文萍文,原載《名作欣賞》第1期)
這篇影評分析的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華語片《臥虎藏龍》。這部影片在國內上映時得到的評價並不太高。這篇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