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於是和一些正直的大臣們一再上書,要求重查,乾隆也不相信這樣的結果,他只是在權衡,外面示威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民心不可違,最後,他下旨,由禮部尚書會同大理寺卿,理親王作為這次的主考官,一同重新徹查。
領命之後的禮部尚書,大理寺卿一起來見理親王,商議徹查之事,這一天,他們來到朱圭家中,從壁櫃中搜出二十兩銀子。
然後誣告朱圭受賄,朱圭矢口否認,那些人揪住不放,事情鬧到乾隆那裡,於是便出現了這金鑾殿上的一幕。
乾隆居中高坐,文武大臣分列兩廂,朱圭也在其中,禮部尚書出班奏道:啟奏皇上,微臣受命徹查科考舞弊,有人舉報,在考試之前,考生張書勳攜二十兩紋銀來到朱圭家,這是從朱圭家裡搜出來的二十兩紋銀,分文不少,請聖上過目。
乾隆眉頭一皺,問道:朱圭,怎麼回事?
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臨考前一天,朱圭家中失火,考生張書勳攜帶二十兩紋銀,說是揚州同學會的學生們募捐來的,朱圭當時堅持不收,結果張書勳留下銀兩就走了,朱圭當時沒有追上,就放在壁櫃裡,等有時間送還回去,後來考完之後,自己一直待在貢院閱卷沒有回家,緊接著發生一連串的事情,這銀兩的事情就淡忘了。
如今,禮部尚書突然拿這件事情出來說話,分明就是落井下石,朱圭於是辯解道:回皇上話,前些天,臣家中失火,張書勳受揚州學生會之託,送來二十兩紋銀,說是募捐得來的,臣當時不肯接受,張書勳就放在桌上離去,臣追趕不及,暫時放在家中壁櫃,等有空時送還,結果後來就淡忘了。
這時,理親王出班奏道:朱圭,你難道不知,你身為這次科考的副主考官,應當避嫌,張書勳送你紋銀二十兩,你當真不知道為何嗎?
一句話,問得朱圭無話可說,這時,大理寺卿站出來說道:朱大人,你執意要點張書勳為第一名,是眾多副考官不同意,最後你堅持非要點做第三名,莫非是你們早就暗通關節了?
朱圭如今是黃泥巴掉進褲襠裡了,不是屎也是屎,可終究還是有些正直的人為朱圭說話,幾位大臣挺身而出,為朱圭辯解,可附和理親王的一方終究還是佔了上風。
就在在真假難辨之際,有人帶來了張書勳,張書勳被帶到了大殿之上,他將事情一五一十說了一遍,接下來便是帶揚州學生會的同學,一些學生被帶了上來,這些人哪裡見過這種大場面,有些人已經像篩糠一樣渾身發抖,當問起這些銀兩是否為募捐得來的,結果這些考生一發推得乾乾淨淨,一切與自己無關,純是張書勳個人行為,張書勳也很不明白這些學生為何事到臨頭便如此膽小怕事,推得一乾二淨,事已至此,沒有人會相信了。
乾隆的臉色甚是難看,雖然他知道朱圭頗有清名,可今天這事朱圭犯了忌諱,不該考前受禮,現在理親王和一幫大臣們揪住不放,他也不能徇私,於是,乾隆一聲令下,把朱圭,張書勳收監,等候判決。
古人云:禍福相依,人生無常。
張書勳一下子又從雲端掉到了谷底,現在已經不是遣送,而是身陷囹圄。
在這個遠離故土的異地他鄉,一個小小的問候都是那樣的讓人感到溫暖,然而從來就是錦上添花的有,雪中送炭的無,人只有在落難的時候,才能真正看清楚身邊的人,平素里人家對你樂樂呵呵,那隻不過是交情而已,沒有幾個人會為了你去兩肋插刀,那隻不過是小說中的情節罷了,現實往往是很真實的,無論你信還是不信,接受還是不接受。
自從張書勳入獄之後,來看他的也就尹壯圖等幾個正直的考生,他們平素並非和張書勳交往甚密,許多平素和張書勳交往甚密的考生此時就像是人間蒸發了一般,其實有些人可以交心,有些人只可以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