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8部分

的結論是:清帝國的君主是個殖民君主,因此與他的人民並非是一條心,此戰英方遠征隊規模甚小,最怕的就是人民戰爭,因此切不可挑起民憤。

果然,進入定海城之後,清帝國的人除了家家戶戶閉門不出之外,並沒有跳出來與洋夷作戰。可以說英方收定海收的是舒舒服服,沒有遇上太多的麻煩。

英軍就在定海這住下來了,二十天後定海淪陷的訊息才傳到北京,與阿桂的請罪摺子是幾乎一天到達。乾隆皇帝暴怒,簡直是反了前幾年緬甸犯邊,清帝國與小小的緬甸足足打了七年,雖然最後贏了,但損失了大量兵員,花費了九百多萬兩白銀也沒能讓緬甸真正臣服。現如今竟然不知道在哪裡的島國紅毛都打過來了?而且廣東、福建水師全滅,定海被佔?簡直是豈有此理

除了畏敵懼戰,乾隆皇帝想不通自己水師和定海守軍為何會輸。

乾隆皇帝立即處分了浙江巡撫和總督,考慮到阿桂雖然上了請罪摺子,但水師之敗績並非他的過錯,而且人家不是把廣州城看的很好嘛?起碼不像定海啊,於是只是批覆罰銀了事。

此時的皇帝還未將英國艦隊看的很重,不就是個紅毛國麼?頂多也就是船比較大,佔佔我們水師的便宜罷了。事實上清帝國從來都沒把水師當回事,東海的海盜一直都非常猖獗,清帝國也就是關起門來不予理會,戶部撥款給水師的費用及其有限,工部給的兵器也都是各地綠營兵的淘汰品,在皇帝想來,水師敗了也就敗了,並沒達到有失顏面的程度,就像是清緬之戰,我們最後還不是要贏的嗎?

於是乾隆皇帝下令從江蘇調派綠營五千人、從福建和江西各調派五千人一共一萬五千人增援浙江,委任兩江總督高晉為欽差去浙江查辦。

高晉,字昭德,以治河道之功加封太子少傅,後至兩江總督,他有能耐也有貪慾,在任上撈過不少錢,可以說是乾隆朝群臣的一個典型。

如今可憐的高同志兩眼一抹黑的被派去查辦英軍來犯之事了,作為一名沒領過兵的文官他簡直是無從下手。不過好在查辦前面還有個調兵,而清帝國的調兵那可是曠日持久的事。

此時的清帝國號稱有七十萬常備軍,面對區區一萬二的來犯英夷應該說是綽綽有餘的吧?然而實際情況遠不是如此。清帝國的軍隊分八旗和綠營兩大體系,八旗又分京營和駐防兩部分,十萬京營那是駐紮北京城的,十萬駐防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大西北、蒙古等地監視防備蒙族、新疆和保衛龍興之地。

因此國內能調動的軍隊也只有綠營軍,但五十萬綠營軍看起來數量挺多,卻分佈在全國各地省、州、縣,林林總總的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原因是清帝國的綠營軍主要的職能是為了防止各地的叛亂,兼職還要負責協調治安等警察局該做的工作,是以防範老百姓造反為主要義務的。

因此就像是淪陷的定海一地,作為重要的軍事海港,不過也就幾千人的編制。

要想將這些林林總總分散各地的五十萬大軍調集起來,那是壓根不可能的,只能從總督和州府每省抽調四五千人,都已經達到極限了。

然而就是這一萬五千的援兵,要抵達浙江也需要時間。調兵是從驛站道行進的,沿途當地政府要負責糧草、馬匹和住宿等事務,因驛道狹窄和沿途供給有限,幾千人的軍隊壓根不可能一道急行軍,必須分成百人隊輪班同行,那個速度叫慢啊

相鄰兩省就要花上三十到四十天,隔著的省甚至需要兩個多月

女皇十年十月十五日乾隆皇帝下的抗擊令,等到十一月二十日高晉和他的援軍還沒抵達海定呢,大英帝國的艦隊就已經從印度得到了補給,留下陸軍兩千人,護衛艦三艘,然後啟程去攻天津大沽口了。

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