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神恍惚,忽然想起了往事。四百年前,唐家背叛,表面是北流支援,實際誰都知道是大律在幕後支援唐家給顧氏一脈捅刀子。
追殺武神後裔,並非從四百年前開始,而是從很多年前。從今日來看,無疑是宋武神一直謀取在暗中佈局,試探並圖謀古武神。
當然,礙於武神在民間的聲望,以及種種,追殺行動都非常隱蔽,不像今天這麼半公開。
顧氏紮根東洲北部多年,勢力盤根錯節,是隱性勢力。唐家背叛之前,顧氏較為活躍,屬於那種普通武者不知道,但神化高手才有資格知曉的存在。
在那之前,大律雖有宋武神撐腰,也不敢公然攻擊顧氏,只能旁敲側擊,零零碎碎的和顧氏暗中交火。這才有了顧氏拉攏練武神後裔,和聖人後裔聯姻的事。
唐家的背叛,是對顧氏的一記致命重挫,多年積攢的基業一夜動搖。顧氏嫡傳,家臣家奴等無數人在當時和此後的數十年追殺中陸續戰死。
顧氏頓時從一個能和大律別苗頭的強大勢力,在短短數十年中衰敗,被迫遠走他鄉,也被迫將所有殘存實力轉入地下。從此,開始了數百年的低調和秘密活動,至今沒能恢復元氣。
對和顧氏有關的人來說,那是一段充滿血腥和悲慘的辛酸歷史,是用言辭所無法描繪的。
一直不曾中斷的追殺,讓顧氏一脈很難有太大的心力去擴充套件,去恢復元氣。也好歹是恢復一點兒元氣,為後來的顧博打下了基礎。
顧博,是顧氏一脈的最大轉機。
從小在追殺中長大的顧博,堅韌,果決,兇狠,有毅力,多智謀,從小就嶄露了讓人動容的能力。
也許因為小時候的遭遇,顯得較為敏感多疑,太過狠毒,太過冷酷無情。除此,基本沒有太值得詬病的地方。
顧博年輕喪父,早早成為顧氏的新領袖,帶領顧氏一脈步步為營。很難用三言兩語,來描述這些年他做過的許許多多的事。
但,不論是費飲血還是呂植,都心知,顧氏一脈能重新走到這一步,靠的就是顧博帶領衝出重圍,從不可能當中殺出一條生路。
用王策的話來說,顧博簡直就是有“主角光環”,把顧博的故事寫成一本玄幻小說,那就是絕對的意淫大作。
王策的“顧博要汲我精血和元氣”,所以沒能奏效,沒能說動費飲血等人,也不全然是利益。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顧博多年的無往不利深植入部下心裡的威望和信心。
有一個英明神武的領袖,是大幸。有兩個,那就是災難。
從成就,從能力,王策不輸顧博多少。
王策少年揚名,官場武道兩得意。逃離北唐後,本以為會沉寂,不想,很快再次名動天下。在假不死鳥風波中,虎口拔牙,從神恩會和大律無數高手中,搶下武神卷和彼岸之花,以及帝水劍。乃至,刺殺並重創律帝。
此後,創立北策府,結交多名超級高手,先有紀千敗等人,後有八部龍等人。先是攜紀千敗等大批高手,迫使律帝簽訂城下之盟。然後,狠毒的絕戶計,外加三番四次的打擊,打得極盛的神恩會從此衰敗。
當世兩大最強勢力,大律和神恩會,把王策當成死敵,卻始終對他無可奈何,三番四次的在他手上吃虧。大律數十年來首次軍事大敗,是被王策率領戰靈軍達成的。
擊斃宋武神的光輝,密陽大捷的成就,統轄數百萬大軍大會戰的南北之戰。
史學家倘若編著這一段歷史,最繞不開的名字,絕對是王策。
天妖,小飛仙,北方王。三個尊號,不是簡單的綽號,而是代表了王策在各個領域被公認的成就符號。
心相,戰靈,武道。王策幾乎登峰造極,年僅三十,就已成為當今天下最強大的武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