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利,有功”,舜命棄“播時五穀”,“號曰后稷,別姓姬氏”。契和棄作為商族和周族的始祖,殷商和姬周文化的原始開創人,他們的活動也主要在河東地區。史稱契的父系“帝嚳都亳”,此亳邑據說緣起於河東地區的薄山(亦稱雷首山或歷山),位於薄山附近;母系“有娀氏當在蒲州”,亦屬河東。又,“契居蕃”,蕃地據說在薄山(中條山0以西不過百里,距帝嚳族不遠,幾與有娀氏相毗鄰。由此看來,商族的策源地當在今山西永濟至陝西華縣間,也就是河東地區及其周圍。
姬周的始祖棄的父系與契同。母系有邰氏在今聞喜、稷山一帶,古稱邰邑或邰國。棄自幼生長於邰,後舜又“封棄於邰”。這一帶的稷王山,山上有稷祠,山下有稷亭,就是當年后稷播百穀之地。可見河東地區也是棄的活動中心。
以契和棄為始祖,以河東地區為策源地的殷商和姬周文化,是中國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由炎黃開創的華夏文明,經歷堯舜禹以及夏王朝的發展,至殷商和西周尤其是西周時代達到鼎盛,形成了完備而成熟的文化形態,並由此奠定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基本格局。
綜上所述,如果把文明史前期中國原始文化的發展歷程和華夏文明起源及其發展的歷程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總根系”,那麼,河東地區的文化便可以說是縱貫其中的一條“直根”或“主根”,甚至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整個中華文化的“總源頭”。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唐詩與河東
河東,堯、舜、禹故地。因黃河流經山西省西南境,故這塊地方古稱河東。
“河東——中國詩歌的發祥地”這個命題的提出,並不是沒有道理:相傳唐堯時有老人擊壤而留有古詩《擊壤歌》;舜都蒲阪留有《卿雲歌》和《南風歌》;《史記·伯夷列傳》記載著首陽山上的《采薇歌》;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中的“魏風”(今芮城、臨猗一帶)和“唐風”(今曲沃、新絳、翼城等地)收集的都是河東民歌。
源遠流長的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到唐代,進入一個黃金時代,無論詩的藝術體裁,藝術風格,還是豐富的樣式,特別是詩人隊伍的發展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那麼,在“河東”這方土地上,唐代詩人又有什麼樣的創新和貢獻呢?
龐大的詩人隊伍
數量巨大的唐詩出自怎樣的作者群?依據胡應麟《詩藪》外篇卷三的記載“其人則帝王、將相、朝士、布衣、童子、婦人、緇流、羽客,靡弗預矣。”同是明代的大學者高棅在《唐詩品彙·總敘》中以時而論,稱唐詩有初、盛、中、晚之別。河東的詩人正貫穿於“四唐說”的全過程。
“虞,魏諸公稍離舊習,王、楊、盧、駱因加美麗,劉希夷有闈幃之作,上官儀有婉媚之體,此初唐之始制也。”“陳子昂古風雅正,李巨山文章宿老,沈、宋之新聲,蘇、張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漸盛也。”(高棅《唐詩品彙·總敘》)。
初唐時期,絳州龍門(今河津)人王績,聽厭奢華宮體詩,歸隱河東老家東皋,故“稍離舊習”,多寫山水田園詩,成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前驅,代表作有《野望》。
號稱“初唐四傑”的領銜人王勃,即隋末碩儒王通之孫(王績的侄孫),河東龍門(今河津)人。詩作突破了當時文壇宮體的束縛,名篇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亦長於駢文,代表作《滕王閣序》。
《唐詩品彙·總敘》提到“沈、宋之新聲”的“宋”即為“宋之問”。河東汾州(今汾陽)人,譜寫應制詩,多歌功頌德之作。代表作《渡漢江》。
“開元、天寶間,則有李翰林之飄逸,杜工部之沉鬱,孟襄陽之清雅,王右丞之精緻,儲光羲之真率,王昌齡之聲俊,高適、岑參之悲壯,李頎、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