愕了一下,隨後他又保持了沉默,任憑歐洲風雲變幻。
第一百三十三章 戰爭的進行時
第一百三十三章戰爭的進行時
戰爭從未離去,它始終跟隨著人類的發展腳步,亦步亦趨。
1944年的7月下旬,歐洲到底發生了些什麼?對於非歐洲地區的國家和人民而言,他們能夠獲悉的訊息都因渠道有限而很稀少,急劇變化的歐洲地區形勢每天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大xiǎo事件發生,要想從如此之多的訊息中層層剝離出真相出來,其難度也是相當之大,即便對於藉助經濟貿易而在歐洲地區建立了較為完善情報網路的共和國,能清楚知曉的也不多。
要想理清現在歐洲紛luàn局勢,可以從1944年4月3日,德國外jiāo部長在莫斯科和蘇聯方面正式,在已經有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基礎上,簽訂了新的蘇德友好和邊界條約開始說起,亦可以說是從那時候起,德國將不再對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等等東歐國家或地區施加任何影響,深知這一點的蘇聯自然考慮到在東歐地區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德國和蘇聯成了鄰國,的確是這樣,雄心勃勃的希特勒和雄韜偉略的斯大林成了“兄弟”,德蘇兩個政治大國如此親密之下,他們共同存在的目的似乎已經成了要消除對立,對立方的一邊是第三帝國,另一方自然是英法……所以,兩個鄰國之間自然有著應該有的友好,德國和蘇聯都在邊境線上佈置了少量的部隊,以示彼此之間的友好與客氣。
但就在這個時候,暴躁的斯大林已經亟不可待的和愛沙尼亞簽訂了很早就準備好的《互助條約》,這一條約規定兩國在遭到第三國進犯時互相援助,隨後斯大林的蘇聯又同拉脫維亞、立陶宛簽訂了同樣的條約,這些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點,那就是蘇聯承擔向bō羅的海沿岸國家供應武器彈yào的義務,雙方都承諾不簽訂旨在反對友好鄰邦的條約,且締約雙方的主權無論如何不應受到破壞。
另一方面,從此蘇聯便在厄塞爾島、達格島及bō羅的港駐軍和建立海軍基地的權利,俄國航空兵也取得了很多機場的使用權。在拉脫維亞,利耶帕亞港和溫道港可以讓俄國空軍和海軍建設基地,拉脫維亞受迫准許俄國建立海岸炮兵連以防守里加灣,立陶宛也讓蘇聯軍隊在其領土上駐軍和修建機場。
總而言之,bō羅的海沿岸好不容易實現獨立的國家們又一次成為了俄國人的地盤,而他們當中最不聽話的一個當然是芬蘭,雖然蘇聯一度邀請芬蘭代表赴莫斯科商談事宜,企圖以和平手段像解決立陶宛等國家一樣解決芬蘭的問題,他們提出租界芬蘭灣西北部的漢科港和分佈在芬蘭南部沿海的一些島嶼,並且把卡累利阿地峽緊靠列寧格勒的芬蘭邊界北移,將北冰洋沿岸的雷巴奇半島西部割讓蘇聯。
雙方的談判很不愉快,芬蘭人根本就不理睬莫洛托夫代表紅sè巨人的怒吼,隨即便讓整個芬蘭進入了戰爭動員,加強了卡累利阿地峽的兵力,蘇聯與芬蘭之間的戰爭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必然。
戰爭毋需藉口,但往往藉口可以讓軍事行動顯得冠冕堂皇。
蘇芬之間的戰爭同樣是以蘇聯人的一個卑劣藉口作為開始,像廢除互不侵犯條約、斷絕外jiāo關係等等自然是戰爭爆發之前的必然步驟,而後蘇聯便在4月13日發起了入侵芬蘭的戰爭,就像共和國的軍事行動一樣,他們也學會了在戰爭爆發之際就利用強大的空中力量儘早獲取制空權,並且利用猛烈的空襲消滅敵人戰略目標、打壓敵人士氣。
因此,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漢科、拉赫蒂等地區的機場、油庫、物資倉庫等等遭受到猛烈空襲成為了這一場戰爭的開端,蘇聯紅軍的海軍軍艦也對芬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