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們經過兩年的瘋狂訓練後往往都“從哪兒來,又回哪兒去”成為預備役人員,而後各師團管區每年按原建制領取庫存裝備集合訓練一個月便可以了。;
如此以來,日本的兵役制度就根本不能讓日本民眾當成一種願意終身為之奮鬥的事業,因為短短的兩年時間裡,一個大頭兵壓根兒想都別想hún出頭,要想以參軍為目的進而改變命運只有讀軍校,而且朝鮮半島戰爭前日本本身就是一個失業率很高的不成熟工業國家,國家貧窮還窮兵黷武,再加上日本各地的民風也不盡相同,來自貧困區域的師團因為士兵素質低下只能顯得愚頑蠻悍,如熊本和廣島師團,而來自於城市的師團裡卻盡是些注重個人利益而忽略整體利益計程車兵,如東京和大阪師團。
岡村寧次自然是看到了這些問題的根源還是在於軍事制度的不成熟,所以他將原有的制度進行了改革,兩年服役期的兵役制度適用於日本任何地區的18歲以上45歲以下的成年男xìng,身體和歲數都符合條件的都應該服兩年的義務兵役,接受一定的軍事訓練成為日本未來戰爭動員的潛在力量,而真正讓日本軍隊確保擁有強大戰鬥力的制度是新型的日本式士官制度。
共和國的軍隊的強大與士官制度的健全很有關係,擁有一技之長計程車官以及能帶兵打仗、技戰術出sè計程車兵就理應留在部隊裡繼續服役,成為職業軍人,而由這樣計程車兵所構成的軍隊才真正具備強大的戰鬥力,絕不是那種抓一群農民或者工人後,人人發一支槍就拉起建制的部隊戰鬥力所能相比的,所以岡村寧次在日本軍隊中也實行這一制度。
他所實行計程車官制比較特殊,為了確保日本軍隊平時能保持很少的規模以節省軍費開支,既增加部隊戰鬥力也可以有更加充足的經費裝備更為先進的武器,又能保證戰時能快速擴編而不影響戰鬥力,所以岡村寧次實行計程車官制儼然就是“班長制”,換而言之就是日本軍隊是將那些能在兩年義務兵役期間表現優異計程車兵留下,給予他們能有所經濟回報計程車官軍銜後,還要加以培養,讓他們人人基本都能在戰時快速成為一個作戰班的班長,使得軍隊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兵力呈幾何數的增長而且戰鬥力還不至於太低。
當然,這些成為了士官計程車兵自然意味著要給予相應的福利待遇,岡村寧次並不希望日本軍隊中繼續維持“窮困地區士兵越發蠻橫,富裕地區士兵越發狡詐”,進而導致各支部隊戰鬥力相差甚遠的情況發生,所以一方面打luàn日本軍隊中的地域和家庭背景的差別,讓士官成為有工資計程車兵,吸引大量無法找到工作卻又忠君愛國的年輕俊才們加入到日本軍隊中來,將當兵看作是一種既能實現個人價值又能為國效忠的事業,而並非是為了加入軍隊中,待有朝一日發動對外侵略之時好燒殺擄掠。
職業化的軍隊才是一個國家真正國防強大所需要的,岡村寧次在改革日本軍事制度中,對“士兵”這一弱勢群體的照顧,再加上頒發的更為嚴格、有優勝劣汰規定的作訓大綱,自然更加能夠提升日本軍隊的整體凝聚力和作戰素質,畢竟如今日本人口已經往一億大關bī近,狹小的島國土地上哪兒來足夠的土地發展農業養活大批的適齡青年,而且就算是共和國與日本經濟合作形勢一片大好,可看似量大的就業機會被處以龐大的人口基數後依然不容樂觀,所以自以日本陸軍為首的日本軍隊實行了新軍事改革以來,日本民眾的參軍熱情更加高漲,光憑這一點就足以判斷出如今日本海陸空三軍的作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