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也。骨 體重。懈惰不能動。補足少陰。(漯音壘)
此足少陰之氣少。而欲為虛逆也。漯漯。寒慄貌。吸吸。引伸也。蓋心主言。肺主聲。藉腎間之動氣而後發。腎氣少。故言語之氣。不接續也。腎為生氣之原而主骨。腎氣少。故骨 體重。懈惰不能動。當補足少陰。以治其始蒙。
短氣。息短不屬。動作氣索。補足少陰。去血絡也。
此虛氣上乘而將作虛狂也。所謂少氣者。氣不足於下也。短氣者。氣上而短。故息短而不能連屬。若有動作。則氣更消索矣。當補足少陰之不足。而去其上逆之血絡焉。上節治其始蒙。故只補其少陰。此將
欲始作。故兼去其血絡。按足少陰虛實之厥逆。為癲狂之原始。故首論癲狂。後論厥逆。善治者。
審其上下虛實之因。分別調治。未有不中乎肯綮者矣。
卷三
熱病第二十三
屬性: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
此篇論外感風寒之熱。內有五臟之熱。外內陰陽邪正之為病。而先論其外因焉。經曰。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榮衛。榮衛稍衰。故真氣去。邪氣獨留。故為偏枯。是風寒之邪。偏中於形身。則身偏不用而痛。夫心主言。腎藏志。言不變。志不亂。此病在於分腠之間。而不傷於內也。以巨針取之。益其正氣之不足。損其邪氣之有餘。而偏傷之正氣。乃可復也。按、素問熱論。
論熱病者。皆傷寒之類。本經論熱病。首言偏枯。次言痱之為病。而不曰中風。蓋風寒之邪。皆能為熱也。此篇與刺熱論大義相同。故刺熱論中。亦用五十九刺之法。
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於陽。後入於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痱音肥)
痱者。風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邪入於裡也。風木之邪。賊傷中土。脾藏智而外屬四肢。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者。邪雖內入。尚在於表裡之間。髒真之氣未傷也。其言微者。此傷於氣。故知可治。甚則不能言者。邪入於髒。
不可治也。夫外為陽。內為陰。病先起於分腠之間。而後入於裡陰者。先取其陽。後取其陰。浮而取之者。使外受之邪。仍從表出也。沈亮宸曰。風之為病也。善行而數變。上節論偏客於形身。此論在於表裡之間。入內而幹髒則死。浮而取之外出則愈。二節之中。有左右外內出入邪正虛實死生之別。
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身熱甚。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洩。所謂勿刺者。有死徵也。
沈亮宸曰。熱病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如氣口靜而人迎躁者。此邪尚在陽。而未傳於陰也。故當取諸陽。為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勿使邪氣之入陰也。
如身熱甚而陰陽之脈皆靜者。此邪熱甚而陰陽之正氣皆虛。有死徵而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
如邪在陽分。即出其汗。在陰分即從下洩。此邪雖甚而正氣未脫。故當急瀉其邪。張開之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六經相傳。七日來複。在三陽三陰之氣分。而不涉於經。故候在人迎氣口。
不汗則洩。即素問之所謂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下而已。尚御公曰。內經言其常。
仲景言其變。張隱庵曰。熱病三日。氣口靜而人迎躁者。即常中之變也。
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此熱病七日八日。而邪仍在表陽者。急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