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8部分

酸:它有碼頭,但由於離海足足有近4公里,瀉湖中有淺灘沙嘴,大船根本靠不了岸;他有居民,但幾乎都是建都後遷來的移民,其中大多數是外國人。直到1960年獨立,阿比讓也只是個僅有27萬人口的小城市。

獨立後阿比讓迅速繁榮起來,人口以平均每年11%的速度飛速增長,西非最大的航空港、港口和金融中心相繼誕生,這裡成為讓鄰國豔羨的“西非巴黎”、“小曼哈頓”,人口也膨脹到300萬左右,成為整個非洲屈指可數的大都會。很多人都認定,繁華的阿比讓是和象牙海岸這個西非大國最為相稱的理想首都。

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1983年3月,象牙海岸政府宣佈從阿比讓遷都亞穆蘇克羅,後者為“立法首都”,而前者改為“經濟首都”。亞穆蘇克羅離海足有250公里,在定都之前甚至連城市都不是,只是個小小的行政村,對這次遷都行為,許多象牙海岸人不能理解,著名笑星兼歌星達伊哥曾不無譏諷地唱道,象牙海岸的首都,總是離大海越來越遠,另一些人則抱怨,當年的老總統博瓦尼是因為衣錦還鄉的鄉土觀念才會異想天開把首都搬到這麼個荒涼的地方,因為亞穆蘇克羅恰是博瓦尼的出生地。

這些諷刺雖不無道理,卻忽視了象牙海岸一步步把首都從沿海遷往內陸的真正用意:從大巴薩姆遷到班熱維爾,是因為該國外海波濤洶湧航運不便,處於內湖的後者更理想;從班熱維爾遷往阿比讓,則是因為那裡是當時新建的、延伸往內陸鐵路和公路線的起點,有利於控扼和輻射更廣闊的內陸;而把都城遷往更靠內陸的亞穆蘇克羅,最重要的考慮,是更有力地掌控全國,並帶動廣大內陸地區發展。

但阿比讓畢竟是象牙海岸人苦心建立起來的:為了讓這個不便航運的內湖城市通航大船,他們硬是挖開沙嘴,修建了長3。2公里、寬150米、深15米的弗裡迪運河,如今這裡不但集中了全國85%的工業就業人口和2/3的產值,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雖然亞穆蘇克羅號稱“立法首都”,但政府、外交使團卻仍留在“經濟首都”阿比讓,甚至連立法的基礎——議會也不例外:中國援建的“議員之家”去年7月剛剛交付使用,至今也只在幾次重大儀式中派上用場,而此時上距遷都,已過了整整23年。

………【辛巴威 贏了農場主,輸給了農業】………

——對農場主的戰爭輸贏都在其次,但對農業的戰爭,穆加貝政府輸不起,辛巴威民眾更輸不起。

11月初,辛巴威最高法院宣佈一項裁決,允許政府“依法沒收”白人農場主所擁有的農機和其它農業裝置。

這是穆加貝總統2000年起推行的“土改”——沒收白人農場主的土地,並分配給執政黨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愛國陣線(民盟)的黑人支持者,尤其是退伍老兵——之最新步驟,即“農業機械化規劃”,這項規劃將在下一收穫季全面推行,代號為“收穫之母運動”,政府將為此專設一個新部,即農工機械化部,來指導、監督和落實這項運動。

由於糧食連年歉收(尤其是去年小麥的空前減產),居世界第一、高達8000%的通貨膨脹,外匯的極度匱乏,導致農業生產所需的塑膜、花費、柴油和電均遠不能滿足需求,既不能自產,也無力外購。西方各國對穆加貝土改的反對、抨擊和制裁,更讓這一困局雪上加霜。在此形勢下,“農業機械化”前景再誘人,也只能是鏡花水月,不可望,更不可及。

然而穆加貝自有辦法:在羅得西亞時代,以及辛巴威獨立早期,境內多達6000家以上的白人農場,機械化普及率很高,在當時甚至居世界前列。暴風驟雨般的土改席捲了大多數農場,並導致大量農機具的損失,但據統計,至少2000家農場主出於各種動機,早在土改之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