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見龍在田
秦琬為安笙憂慮的時候,安笙也惦記著好友的近況,不無憂心地說:「聖天子登基的時候,已經放了一批宮女,東內的人手可足?」
這等近乎於「窺探宮闈」的話語,也只有安笙這種和秦琬交情深厚的人才敢問。她明面上問得是大明宮的人手夠不夠,實際上卻是問太極宮的力量可充足,需不需要再選宮女內侍,以充宮廷。若是想得再深一點,便該是問,皇帝會不會再回太極宮中來,長安的政治中心,莫不是要轉一轉?
論雄渾,論精巧,論華麗,大明宮與太極宮也差不了多少。但前者畢竟是行宮,先帝也不常去,人手自然是不足的。就算避暑消夏,難道太極宮的宮女和內侍就不前往麼?可如今又不一樣,帝後儼然長住大明宮,秦琬卻在太極宮內處理朝政大事,這就由不得安笙不多想。
如果帝後連大朝會都不回來,一意要在大明宮舉行,秦琬留在太極宮,又有什麼意思?
秦琬雖不通道,卻被道家思想影響,加上她本身對《易》也頗有造詣。自然明白,當初長安城重建,耗費的巨額人力物力不說,那位慕容安大師在玄學上的造詣更是非同凡響。太極宮落址處乃是北天中央,與紫微星相對,雖地勢較低,卻剛好是六爻之地中的「九二」位,取「見龍在田」之意,修築太極宮。不遠處的「九三」之坡,則取了「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之意,故將百官衙署修建於此。至於「九五」之位,太過尊貴,非凡人所能居住,故建一佛寺,一道觀,分駐東西,以鎮壓氣運。
與堪稱「正朔」的太極宮相比,大明宮雖也建在龍首高原上,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到底沒有太極宮這樣近乎天成的地位。這也是為什麼大明宮一開始只是避暑行宮,太宗、世宗寧願在潮濕悶熱的太極宮待著,都沒有將政治中心挪一挪的意思。
裴熙敢胡編道教諸神,對《易》卻十分看重,就連他都佩服慕容安的才學,秦琬怎會輕慢此事?自然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也是她明知父母很想她陪伴身邊,也知這樣感情容易生分,仍堅持住在太極宮的原因。
正朔不可偏,一旦移宮,有傷皇朝氣運。
秦恪為什麼要住在大明宮,不想回到太極宮中來,秦琬心中也有數,太極宮的環境不怎麼好固然是緣由,但這只是一個藉口。哪怕太極宮上上下下,連妃子到內侍沒一個不被酷暑煎熬的,也委屈不到皇帝身上。倘若太極宮真呆不下去,怎麼沒見先帝走?要知道先帝當時年過古稀,更受不得熱,也沒半點挪位的意思。實在是這太極宮中,承載得都是秦恪不怎麼美好的回憶,不管是童年時的冷待,還是長成後的戰戰兢兢。既然不想面對,那就只有逃了。
在秦琬看來,這是一件極不明智的事情。
正如安笙說的那樣,皇帝住大明宮,政治中心卻在太極宮,本就有訊息不通,分權之嫌。一旦被人截斷訊息,變成了聾子瞎子。更不要說帝後移宮,要帶一大批人去,這其中會混入多少居心叵測之人?再有便是,為彰顯仁德,秦恪登基後,已經放了一批宮女。如今既要保證大明宮的舒適,又要保證太極宮的排場,畢竟太極宮才是根本,萬一人太少了,哪裡疏忽,出了什麼岔子,或者進了些歪瓜裂棗,心懷叵測之人,想要對當權者不利,誰都擔不起這個責任。
皇宮的宮女內侍若是多些,倒也罷了,本朝三代又都是勵精圖治的帝王,後宮中的宮女內侍從來都是夠用就好。畢竟這是蹉跎人家半生,甚至毀了一生的事情,明君哪個願意多造這等孽?唯有皇室,皇帝昏聵,才會令宮中充斥著千上萬的宮女,供他享樂。人手本就不充足的情況下,偏偏大內和東內還不能差多少人,怎麼可能辦到?
大張旗鼓徵召宮女、內侍,那是不可能的,還是那句話,上頭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