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宇只好拿出製造鳥銃的相關工作流程圖解,向肖圖白解釋。
崇禎八型鳥銃名義上是新研發的鳥銃,本質上還是明朝嘉靖年間仿製的西方鳥銃,沒有什麼區別。
嘉靖年間的文獻記載:“每銃一杆用鐵二十斤,用銀二錢;炭一百七十斤,用銀五錢一分;煉胚打板六工,用銀一錢八分;捲筒六工,用銀一錢九分,內加鉗手銀一分;鑽銃心每杆七工,用銀二錢一分;剉磨四工,用銀一錢二分;打照星、火門、促杖頭並剉完共二工,用銀六分;鑲照星、火門事件,用銀八分;剉銃磨鏨幫鑲一工,用銀三分;鑽火門事件細眼一工,用銀三分;發剉匠一工,用銀三分;打鑽修接通條二工。用銀六分;木託工料,用銀九分;銅打餃鏈工,用銀一錢二分;促杖竹杆工料,用銀一分;油硝醬竹甲鐵線,共用銀二分;鋼鐵一斤,用銀四分;通條爐楞鑽鐵二斤,用銀二分;外照依番式活底螺絲篆工料。用銀三分;共計用三十四工,工料價銀二兩三錢一分。”
這裡面的物價,是嘉靖年間的物價。
崇禎年間的物價比明朝嘉靖年間通貨膨脹了六倍。但是。生產工序基本是雷同,一杆崇禎八型鳥銃的生產流程為34個工序、成本價15兩銀子。不到百年時間鳥銃的製造成本上漲了6倍,並不意味著鳥銃的生產技術有大的進步。事實上。中國的鳥銃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馬憲、李槐等等技術大牛人吃透西方各國火繩槍樣品,摸索出了一套批次生產規範。中國的工匠們一直按照他們的辦法進行生產,一直到清朝鴉片戰爭時期,還是按照嘉靖年間的辦法生產。
崇禎年間的《天工開物》上記載鳥銃製造流程:“凡錘鳥銃,先以鐵挺一條大如箸者為冷骨,裹紅鐵錘成。先為三接,介面熾紅,竭力撞合。合以後以四稜鋼錐如箸大者,透轉其中,使極光淨。則發藥無阻滯。”
這段話言簡意賅,配合書籍上的生產圖片,以及內行人的解說,才可以讀解——製造鳥銃先用準備一根圓柱體的鋼棍作為冷骨,之後將熟鐵燒紅至火熱。用錘子熟鐵,將熟鐵軟化的熟鐵不斷包裹鋼棍,用錘子不斷的捶打熟鐵。在此過程中,要不斷將裡面的鋼棍抽出來,防止熟練和鋼棍粘連在一起。
而大致做成了空心的鋼管,由於這些鋼管都比較短。還需要一節節的焊接為一個整體,才能形成槍管。焊接過程,或是裹熟鐵、銅片,或者是用其他手段加固。焊接的過程,必須非常仔細,因為稍微疏忽,槍管就容易炸膛。
焊接嚴密後,由於槍管內部粗糙不平,必須要進一步使用刀具加工。明朝工匠加工槍管內部使用的工具,也是引進西方軍工廠常用的工具——鏜鑽。…;
中國工匠將“鏜鑽”稱作“螺絲轉”,用這種加工工具——“絲轉,左轉則入,右轉則出。銃腹既長,如鉛子在內或克火門等項,取開後門絲轉,以便修整。”用這種鏜鑽工具,鑽啊鑽的,一個月時間才能夠把槍管內部口徑鑽大,並且內部鏜的光滑。
最後一步,就是將扳機、龍頭、火繩、殼罩、火門蓋等等各種機構組裝起來,當然了這種組裝是比較容易的,不超過一個時辰便能夠加工完畢。
簡單說,嘉靖年間對於仿製西方火器,簡直重視到了極點。不但繳獲倭寇、葡萄牙海盜所用的火槍,而且透過與海外列國交往,獲得了數百種歐洲的火器。之後,令全國的技術牛人,進行大規模的山寨仿製,不但將西方的火繩槍完全吃透了,而且連生產流程中需要用到的機器也全部山寨成功。
不斷引進國內沒有的技術和文化,這是任何一個國家崛起過程中必然的步驟。西班牙、法國、英國、美國、俄國、日本。世界上哪一個工業國家的崛起,不靠山寨,不靠引進吸收外部的技術來獲得進步?
漢唐時期文明的優越,也不僅僅是華文明自身的發展。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