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兄,請為我準備孝服。」
白曉文第一句話說完,高幹趕緊吩咐旁人去辦。
白曉文深吸了一口氣說道:「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若不報復,我豈為人子?不過我軍新敗,要想向曹賊復仇,必須先穩固冀州,徐圖緩進。好在,曹賊許都被破,天下英雄盡皆奉詔討賊,他忙於安定河南諸州的形勢,沒有精力北進,我們還有重新整軍的時間。」
高幹深以為然,點頭道:「顯奕之言是也。」
白曉文又道:「父親留下的基業,不可無主。」
高幹再次點頭道:「沒錯,必須先有個主心骨,我們兄弟幾個才能共舉大事。顯奕,這一重擔非你莫屬,你萬萬不要推辭!」
白曉文點頭,握住高幹的手道:「孔子曾有雲,當仁,不讓吾師。現在非常之時,弟斷然不會謙讓。還望兄助我。」
高幹道:「顯奕勿憂,愚兄必然舉幷州之眾,鼎力相助。」
白曉文有一種久違的激動感覺。現在袁紹已死,阻擋他成為勢力之主的最大障礙已經除去!
接下來承繼大業,儘可能消化袁紹留下的「遺產」,和群雄爭鋒,一匡天下,豈不快哉!
白曉文立刻召集帳下文武,升帳議事。
現在他的班底已經初具規模,文有荀彧、婁圭、董昭、司馬懿;武有焦觸、張南。另外還要算上幽州、遼東的一班人才,對於一個割據軍閥來說已經綽綽有餘,但想要問鼎天下,還是不夠的。
袁紹麾下的文臣武將,必須儘快收攏為己用,才有資格爭奪天下。
荀彧等人,見到白曉文渾身縞素,頭纏白巾,都露出驚容。
白曉文將官渡事變說出,眾人表情各不相同。
董昭似有懊悔之意,不過掩飾得很好,不是白曉文這種觀察力根本看不出來;荀彧臉上仍是波瀾不驚,與婁圭相似。而司馬懿卻是眼珠微微轉動,也不知在想什麼心思。
眾人先勸白曉文節哀,白曉文也發誓報仇,自不必說。
場面話交代過之後,白曉文轉入正題:「如今父親薨逝,河北四州危如累卵。各位是第一批知道訊息的人,不知有何良策可教我?」
第1260章 天子詔書,大封百官!
荀彧拱手道:
「承蒙公子垂詢。以在下看來,大司馬新喪,冀州民心紛亂,必須儘快確定新主。在此危難之際,能成大事者,舍公子其誰?且公子正隨天子在外巡狩,此乃天授其時!
「當請天子發詔,將大司馬尊位、冀州牧授予公子,封賞冀州文武官員,以安其心。公子奉詔入鄴,必能平定。若平鄴城,則得冀州;既得冀州,則四州歸附,自不待言。」
荀彧果真言而有信。在不涉及和曹操對敵的事務上,他便不再緘默。
「不涉及和曹操對敵的事務」指的是對戰曹操時,荀彧不會幫忙出謀劃策。千萬不要抬槓,說幫白曉文統一河北,就是在和曹操為敵……
董昭也迅速鎮定了下來。袁紹已死,袁曹強弱之勢互易。現在後悔也晚了,只能跟著袁熙,一條道走到黑。好在,袁熙看上去雄才大略,倒是可堪輔佐之主。
董昭進言道:「冀州有人口五百萬,民殷國富,乃是河北根基,昔日大司馬的基業,就是憑此而成。荀令君所言極是,主公宜儘快入冀州,遲則生變。」
直呼「主公」,董昭表態非常明確。
高幹醒悟,立刻出列,拱手說道:「主公,幷州也有軍兵數萬。只消主公一聲令下,我便殺入冀州,助主公繼承大業!」
高幹既是表忠,又是改口。既然袁紹已死,眾人要尊奉「袁熙」繼承大業,那麼原本的「公子」稱呼自然要升格為「主公」。
李淑儀低聲嘀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