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善音樂,當場創作譜曲,被之管絃以獻,命曰《功成慶善舞》。
太宗大喜,復使童子八佾為《九功之舞》,與《破陳舞》偕奏於庭。
當時同州刺史尉遲敬德與宴,見有坐席位於己上者,不知其乃皇親宗室,因而大怒道:汝有何功勞,敢坐我上首!
任城王李道宗當時坐在尉遲恭下首,知其不識此位皇親,於是將酒勸解,欲息其怒。未料敬德卻借酒撒潑,竟然出拳毆打李道宗,幾乎將其左目打瞎。
一場好會,就此不歡而散。
太宗極為不悅,私謂尉遲敬德:朕嘗讀史,因見漢高祖誅滅功臣,意常尤之,故欲與卿等共保富貴,令子孫不絕。卿性格暴躁,喜揭別人短處,負功自傲,每直言揭責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過失,與宰相不和,又居官之時數犯國法。今當我面尚敢暴打皇親,則我不在之時,猶不知如何橫行霸道,欺凌屬下群僚也!朕於今乃知,韓信、彭越遭遇棒殺菹醢,全是此等悍臣咎由自取,並非漢高祖之罪也。國家綱紀,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得,卿宜勉自修飭,無貽後悔!
尉遲敬德聽罷,滿面流汗,伏地叩首謝罪;其後又親至皇叔李道宗府第,謝罪言和。由是始懼王法刑律,因而深自斂戢。
大唐貞觀七年春,直太史李淳風上奏:靈臺候儀制造過於粗略,只有赤道,未標黃道。推驗七曜,並循赤道。今驗冬至極南,夏至極北,而赤道當定於中,全無南北之異,以測七曜,豈得其真?故請改造靈臺候儀為渾天黃道儀。
太宗覽奏甚喜,復詔准許。
字幕:李淳風,岐州雍縣人。其父李播,在隋朝時棄官而為道士,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誌圖十卷、《天文大象賦》等。
李淳風從小被譽為“神童”,在其父影響下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天文、地理、道家、陰陽之學。九歲之時,李淳風遠赴南坨山靜雲觀,拜至元道長為師。十七歲時下山回到家鄉,經李世民好友劉文靜推薦,成為秦王府記室參軍。
自此而後,李淳風執掌天文地理、制歷修史,充分展其才智,鞠躬盡瘁四十餘年。
由是上疏建議改制渾天儀,將古代兩重渾儀改為三重,外為六合儀,中間三辰儀,內系四遊儀,稱為渾天黃道儀。此儀黃道經緯、赤道經緯、地平經緯,均可測定。
渾天黃道儀制成,太宗試之極為靈驗,加授李淳風為承務郎,令將渾天儀置於凝暉閣。李淳風在研製渾儀過程中,研究古代渾儀發展與特點,寫成《法象志》七卷。
貞觀七年夏五月,獠民再次反叛。雅州道行軍總管張士貴率軍攻擊,大破之。
鏡頭閃回,敘述張士貴來歷。
字幕:張士貴,字武安,小名忽峍,虢州盧氏(今河南盧氏縣)人。
張士貴自幼學武,擅長騎射,臂力過人。隋朝末年,聚眾揭竿起義,其後歸順唐國公李淵,官拜右光祿大夫。在李淵授意下,隨相府司馬劉文靜前往河南攻城略地,發展勢力。
劉文靜以張士貴為嚮導,在河南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張士貴屢建戰功,唐公李淵對其大加獎賞。其後便入秦王幕府,跟隨李世民蕩平群雄,統一全國,屢立戰功。
唐高祖武德元年,張士貴跟隨秦王西征,消滅西秦霸王薛舉及子薛仁杲,立下大功。
張士貴被任命為馬軍總管,以劣勢兵力擊敗王世充五萬馬步聯軍勁旅,創造以少勝多騎兵戰例,便由此戰成為唐朝開國名將,名望遠在程咬金、秦瓊之上。
武德二年,張士貴秦王李世民統率下,渡河前往山西幷州,擊敗劉武周割據勢力,取得山西會戰重大勝利。唐高祖對其破格賞賜,待遇亦在諸將之上。
武德三年,張士貴又隨李世民進軍河南,大敗王世充與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