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越過這道坎,我們才有未來,而若想越過這道坎,首先就要有強悍實力,沒有實力也就沒有未來。”
眾人失聲,大堂上一片死寂。
良久,李子雄打破了沉默,“迴歸談判,大總管可有具體條件?”
“有。”袁安說道,“首要條件是,安州和東北的自治權,拒不相讓。”
第九百四十三章 許公巡邊
十二月初十,安州,聯盟大總管府。
李渾來到方城後,與李子雄已經談了三次,互相試探了三次,彼此感覺分岐太大,如果進入實質性談判,必然陷入僵持,於是雙方有意拖延時間,等待李風雲決策。
今天李渾在談判現場看到了袁安和阿史那翰海兩張新面孔,當即估猜到李風雲的決策已經到了。果然,談判開始後,袁安代表李風雲提出了條件,安州和東北自治。阿史那翰海也代表阿史那咄爾提出了條件,東面稱可汗。
李渾一口否決。
這個要價不是太高了,而是高得離譜,對異族而言這是建藩稱王,對同族而言這是藩鎮割據,但阿史那咄爾並沒有建藩稱王的實力,在大漠也沒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中土不可能為了這麼一個並不重要的人物,與大漠反目成仇,同樣,李風雲、李子雄即便聯手,即便拿下安州和東北,實力也十分有限,並且被中土利用糧草牢牢卡住了脖子,這種局面下,二李卑躬屈膝、俯首稱臣或許還能贏得聖主和中樞的一些恩賜,哪料到二李不知所謂,狂妄自大,竟然要做割據一方的藩鎮,簡直是痴心妄想。
如果齊王提出這個條件,齊王做個割據一方的藩鎮,這事還算靠譜,還能與聖主和中樞爭一爭,但李風雲、李子雄都是叛逆,都是十惡不赦、惡貫滿盈的“壞人”,聖主和中樞如果為了開疆武功而向他們低頭,允許他們藩鎮割據,那不僅破壞了律法,重創了道義,更摧毀了聖主和中樞的威權,由此所造成的惡劣影響非常深遠,甚至都有可能動搖國祚根本。
聯盟這邊漫天要價,李渾馬上“就地還錢”。李渾提出條件,安州最多也就是設個總管,主掌安州軍政,至於阿史那咄爾,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中土冒著與大漠反目的風險收留他,已是難能可貴,不可能答應他的條件,最多也就是封他個松漠都督,為中土衛戍東北邊陲。
雙方條件相差懸殊,根本談不攏,不歡而散。
十二月初十,古北口。
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涿郡留守段達,左武衛將軍、檢校上谷太守崔弘升以巡視為名,聯袂趕到古北口。
武賁郎將趙十住,古北口鎮將、檢校安樂太守郭絢和副鎮慕容正則,出首府燕樂城十里相迎。
雙方見面,趙、郭、慕容三人首先告之喜訊。
初八安州再次報捷。安州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於十一月三十結束北征,基本完成預期目標,順利拿下了弱洛水以南的廣袤土地,接下來要藉助阿史那咄爾和松漠牙旗的力量招撫霫族諸部,同時在大賀咄羅、拔裡蘇素和耶律鐵力等契丹酋帥的幫助下,招降弱洛水以北的柯爾欽等四個契丹部落,力爭於年底前,完成攻佔並實際控制東北之目標。
這個好訊息在三人預料當中。安州北征勝負的關鍵在突厥人,如今突阿史那咄爾與安州攜手結盟,東北廣袤疆域和契丹、霫族兩個東胡別部當然也就是囊中之物,無非就是時間問題而已,而這個時間長短取決於安州賣身價格的高低。如果安州很貪婪,“胃口”很大,把自己的賣身價格定得很高,北征結束的時間當然就會拖延下去,反之,如果安州迫於糧草武器嚴重短缺之困窘,不得不正視現實,急於歸附中土,把自己的賣身價格定得很低,那當然就會盡快結束甚至提前結束北征,以便在談判過程中贏得儘可能多的籌碼。
安州兩次報捷時間的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