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冶晃О椎巧揭皇攏俊�
李密的神情有了變化;眼裡掠過一絲疑惑之色。這個李風雲拒絕提供證據;卻又做出驚人預言;語不驚人死不休;到底是何用意?退一步說;即便他有證據證明北虜對中土構成了嚴重威脅;但中土百萬大軍東征高句麗;實際上目標並不是高句麗一個;還有東。突厥、鐵勒、室韋、契丹、鞍羯等眾多北虜諸種。衛府軍一旦取得東征的勝利;滅亡了高句麗;便能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給北虜諸種以巨大威懾;中土北陲必將因此贏得很長一段時間的安寧。
李密驀然想到了一個關鍵之處;如
果東征失敗;則北疆局勢必然陷入危機;如果中土陷入內憂外患、腹背受敵之困境;則南北局勢必然緊張;北虜乘機入侵也並非沒有可能。
“將軍對東征沒有信心?”李密果斷問道。
李風雲莫測高深地微微一笑;“如果某對東征有信心;還敢殺進中原威脅京畿?”
。。。
第兩百零三章 殊途同歸
東征會失敗?李密毫不猶豫地否定了這種假設。
十幾年前先帝曾命令衛府軍遠征高句麗;未戰先敗;其中原因很多;當時的軍事政治外交上都存有失敗因素;並不僅僅是糧草運輸困難。
今上登基後;迫於國內政治矛盾越來越激烈;高句麗稱霸遠東的野心對中土的威脅越來越大;於是便早早定下了東征之計。修長城、開運河、西征吐谷渾、拓疆西域等等眾多重大決策;實際上都是為遠征高句麗做萬全準備。東征是傾盡國力的一戰;是關係到中土命運的一戰;皇帝和改革派為此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希望;朝堂上的中立派也給予了堅決支援;雖然保守派想方設法從中掣肘;但並不懷疑東征必勝之結局;無奈之下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政局上;試圖以國內局勢的混亂來打擊皇帝和中央;所以此次東征;中土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還是在財力上;都佔據了絕對優勢。
當然了;自古以來就無必勝之戰;陰溝裡翻船的例子實在太多;舉不勝舉;誰敢說此次東征就一定凱旋而歸?但李密對此次東征抱有信心;這一戰絕無可能失敗;最多也就是半途而廢無功而返;但即便是無功而返;中土所表現出來的強大國力和對敵人無情打擊的決心;還是可以給北虜以鎮懾;完全能夠實現此次勞師遠征的戰略目的。
雙方至此都擺明了各自的觀點;都認為中土和平統一面臨嚴重危機;但對造成危機的原因卻看法不一;李密認為危機是激進變革策略造成的;所以要摧毀變革;要先“安內”;而李風雲則認為危機源自北虜的威脅;要先“攘外”。雙方的終極目標實際上都一樣;都是要維持中土的和平統一;但手段卻迥然不同;一個先安內後攘外;一個則恰恰相反。
李風雲和李密都陷入了深思之中;帳內一片沉寂。
在李風雲看來;李密的“安內”之策無非就兩個;一個是政治上的;一個是軍事上的。政治上的就是更替皇統;就是皇統之爭;這是最便捷最經濟最有效的手段。
當年因改革而利益受損的貴族集團紛紛支援太子楊勇;試圖以皇統的更替來改變國策;對先帝所推行的改革造成了嚴重威脅;結果父子相殘;兄弟鬩牆;上演了一幕人倫悲劇。
史書把太子楊勇的廢黜;歸結為生活奢靡;不聽從先帝和先帝后的教誨;另外就是楊廣和一幫佞臣們的陰謀誣陷;這純粹是欲蓋彌彰。
統治者和普通家長不同的地方;就在於統治者不但要顧及家族、集團利益;更要考慮國家和民族利益。鍋裡有了;碗裡才有;道理很淺顯。
對於先帝和先帝后這些最高統治者來說;國祚的穩定、發展、強大和代代延續最為重要;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國策;必須有忠實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