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那個故事裡的硃砂就是她的影子,雷同的情節,悲情的結局,明明相愛,卻迫不得已地分開。
或許,正因為聯想到現在自己的處境,才會引起共鳴,她才會傷心得不能自已吧。
筱薇擦乾眼淚,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
他告訴她這個故事,是想勸她回心轉意吧。
故事確實很打動她,幾乎可以說是為她量身定做,可是,又能怎麼樣呢?那不過是個故事而已。一個故事,改變不了什麼。
接下來,他應該就是要勸她回心轉意了吧。筱薇心裡想著,已經做好了準備:不管他怎麼說,一定不能動搖。理智告訴她:他少了她可以活得很好,但陸峰卻不能。
“你知道佛教裡的因果定律嗎?”沉默良久之後,他忽然問她。
這個問題,不再她的預料中,她愣了愣,不知道她為什麼問這個,搖搖頭。她確實沒有去關注過佛教的理論,因果是聽說過,定律卻是不知,以她那點認知,只能說是不知。
“簡單地說,就是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就像播下了一顆種子,當客觀條件成熟的時候,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種子是因,外界條件是緣,因緣聚合,就會結果。我們現在體驗到的每一件事和物,都是以前種下的種子成熟後的果實。”
他停了下,看了看筱薇的反應,她看起來很茫然,問道:“你是不是看過朗達拜恩的《秘密》?”
他是怎麼知道的?她疑惑,但還是點了點頭。
“你相信吸引力法則嗎?”他問。
“應該是相信的吧。”她說,有一段時間,她覺得這個法則真是奇妙無比,後來工作忙,一心想著他,漸漸就忘記了。她說應該,而不是直接說相信,是覺得自己也沒有百分之百的相信。
“朗達拜恩所說的吸引力法則,是指人的思維活動,都會產生某種特定的頻率,類似於腦電波,而這種頻率會吸引同樣的頻率,引發共振,從而將人思維活動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事物吸引到我們的面前。好的念頭吸引好的實物和情境,壞念頭吸引壞的實物和情境,對嗎?”他求證地望著她。
她點點頭,看得出他了解過。
“那我就用你的吸引力法則來闡述佛教所說的因果。佛教所說的因,就是吸引力法則中的思維活動,果就是吸引來的事物和情境,可以理解嗎?”
她再次點頭。
“但不是所有的念頭都會立刻變成現實,有些念頭馬上就會出現結果,但更多的會過幾天,幾個月,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看到結果,對嗎?”
筱薇點頭。就目前來說,她能做的就是點頭和搖頭了。
“從吸引力法則來說,是念頭的強弱問題,從佛教的角度來說,是客觀條件是否成熟的問題,念頭只是種了一個因,播下了種子,因為你的每一天都會產生無數念頭,所以我們播下了無數的種子,是那顆種子先成熟,就看客觀條件上哪個因先具備了成熟的條件,就是有緣,一旦外界條件具備,種子就能結出果子來。我舉個例子,一個人想去桂林旅遊,這就是個因,但因為沒有錢也沒有時間,所以一直都去不了。有一天,他有錢有時間了,這個就是機緣成熟了,於是去桂林了,這個就是果。因緣聚合,才有果。”
這樣解釋,在筱薇的理解範圍內,似乎懂了。
可是,這和他講的故事有什麼關係呢?和她要離開又有什麼關係呢?這個話題有些不著邊際,完全沒有重點,她不知道他為什麼要怎麼說。
“從吸引力法則的角度來說,如果沒有想法,是不是也可以說沒有發出共振,就不會有任何結果?”他問。
她想了想,點點頭。
他笑了,說:“那我問你,從吸引力法則的角度出發,你作為一個女孩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