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3部分

可他在面聖的事情,早已傳遍了京師。孫承宗一出紫禁城,就有一群僕役快速消失在街頭。

等孫承宗剛到京師的住宅時,就有人陸續遞名帖,見不到人,就約時間,什麼宵禁啊都對他們不起作用。

孫承宗一是身體確實太過疲憊,二是不想和任何人見面,因此一律不見。

接下來的幾天,京師的人都知道了孫承宗帶來的訊息。頓時,朝局變得更為混亂。

御史言官在左都御史曹於汴的帶領下,紛紛上奏,要求孫承宗再接再厲,攜大勝之威一舉奪回山海關,還京畿之地一個安寧。

另外繼續攻擊內閣置社稷江山、京畿之地的百姓於不顧,貪生怕死,企圖引誘陛下逃去南邊,罪大惡極,罪該萬死!

他們的這個言論,還得到一部分在京畿之地有大量產業的勳貴支援,紛紛要求以祖宗之名、大義名分嚴懲內閣。

不過說實話,以御史言官為主的這一派,其實也知道山海關一失,就沒法和建虜打了。他們之所以喊得兇,是不能輸了道義。最後不得不南巡的話,他們跟過去就是,又不損失什麼,反而更能掌握大義名分,獲得朝堂上的主動權。

而內閣這一派,他們提出南巡的方案,也是迫不得已。作為大明的當家人,他們是非常清楚,此時的大明,已是風雨飄搖,搖搖欲墜了。

沒錢沒糧沒兵,中原還到處都是流賊。再在京師和擁有山海關的建虜打,基本上是保不住京師,搞不好就重演當年宋朝兩帝被俘的悲劇。

可要是崇禎皇帝南巡,等於把北方都丟給了建虜和流賊,最終估計還是丟給建虜了。丟城失地的罪名,哪怕是死後。都無顏去見大明曆代皇帝。就算是崇禎皇帝自己,也將揹負巨大的罵名,以後要是不能收復失地,君臣將牢牢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要是有其他法子可想,不管是內閣還是崇禎皇帝,都絕對不願意走這一步的,擔不起這個罵名。

而兵部尚書梁廷棟的想法,其實是以上兩種對策的折中。但顯而易見,建虜好不容易得到了山海關。又怎麼可能讓出來。就算讓出來,那對應的條件,怕也不是大明能承擔得起的。換而言之,梁廷棟,怕是一廂情願而已。

京師人心惶惶,朝堂上吵成了一片,甚至都沒人再去管其他事情。

而孫承宗在休息了一日後,於第二天上朝。加入了戰局。從大明江山的角度,實事求是的分析。特別是追問勤王軍的錢糧,如何和建虜野戰等等問題時,才佔據了上風。要知道,他是掌兵之人,說話比起內閣那些人要權威得多。

如此一來,御史言官們表面上大失所望。內心所想卻不得而知,而內閣諸位閣臣卻鬆了口氣。

至於崇禎皇帝,之前就已經知道了孫承宗的想法。如今見朝廷上終於不再針鋒相對,便做出了決定,準備南巡。放棄北邊的江山和百姓。

他安慰自己,認為自己還年輕,等到了陪都之後,沒有了流賊之亂和建虜之禍,定能發憤圖強,重整朝綱,中興大明,再學當年太祖,收復失地。

就在大明上下將要達成一致的時候,一個驚天的訊息傳來,又讓這個事情起了波瀾。

誰也沒想到,建虜佔據優勢的情況下,竟然派人聯絡,說要是明國答應他們提出的條件,就同意議和,雙方罷兵。

一聽這個訊息,兵部尚書梁廷棟這一派就腰桿硬了。瞧,這不是我們去議和,而是他們要求議和。

皇太極在以前也不是沒提過議和的事情,但御史言官不同意,認為建虜是明國地方叛亂,沒有議和的道理。但這一次,他們雖然也有說,卻只是象徵性一下而已。

明國上下都想不明白,為什麼建虜會主動提出議和。就在一片猜疑之聲中,迎來了建虜的議和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