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
林子軒看了報道,清楚這是一次行業內的大洗牌。
估計要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緩過來,在此期間,網際網路公司只能慘淡經營,等到把風險投資燒光之後就要破產倒閉。
不過,在這種絕境下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也是一個度過寒冬的辦法。
經過這次的危機,堅持下來的企業才能獲得發展的機遇,大部分網際網路企業就這麼被無情的清洗掉了。
這正是適者生存。
企鵝公司或許用不了多久就要進行新一輪的融資了,林子軒作為企鵝的股東,並沒有安插人手進入企鵝公司。
他每個月會收到一份郵件,內容是這一個月企鵝公司的運營狀況和重大決策。
這是作為股東的權利。
如果馬總要融資的話,會通知林子軒,召開股東會議。
林子軒並不著急,從目前的情況看,企鵝公司發展的很快,註冊使用者突破了五百萬,還在急劇增長之中。
在國內的即時通訊領域佔有百分之六十的市場份額,把競爭對手拋在身後。
只是,在沒有盈利能力的情況下,發展的越快意味著越燒錢。
這是網際網路企業的特點,前期就是個無底洞,完全依靠資金的支援。
就像時光網一樣,林子軒一年要投入幾十萬來維持網站的正常運轉,隨著網站的規模擴大,投入也會增大。
但這種網站沒辦法盈利。
以後或許能賣賣電影票或者和電影相關的產品,現在只能靠林子軒支撐著。
投資網際網路說起來容易,要能把前面幾年熬過去才行,百分之八十的網際網路企業都倒在了通往成功的道路上。
這時候,林子軒接到了一個來自華國電視臺的電話。
打電話的是一位他熟識的編導,在經濟頻道工作,畢業於京城廣播學院。
林子軒以前經常出入華國電視臺,認識一些人,有的還保持著聯絡。
經濟頻道今年做了改版,這位編導打算製作一檔叫做《對話》的欄目。
其實和《姍姍訪談錄》類似,都是針對社會上的熱點新聞採訪當事人。
作為經濟頻道,注重的是企業家或者財經領域的話題。
他打電話不是向林子軒取經,華國電視臺精英雲集,這種欄目沒有技術含量,只要找一位好的主持人和有趣的話題就行了。
他向林子軒打聽了韓含的情況。
韓含的小說《三重門》一個半月的時間銷量突破十五萬冊,按照一本書十六塊錢計算,他能拿到將近二十萬人民幣的版稅。
這還只是開始。
媒體預估這本小說能為韓含帶來超過五十萬的收入。
如果林子軒的小說賺到五十萬,大家認為很正常,不值得報道,但一名高中生賺到五十萬,在這個時代絕對屬於熱門新聞。
普通工人一年也就掙個幾萬塊,一個高中生寫本小說比他們十年掙得還多。
這種對比太強烈,透過出版社和媒體的宣傳,韓含紅遍全國,紅得發紫。
華國電視臺的《對話》欄目想邀請韓含和教育專家、社會學者進行一場對話,他們還會找一位品學兼優的同齡人和韓含交流。
“你們是什麼立場?是批判還是單純的探討?”林子軒直接問道。
“林總,就是探討教育體制和成功的標準,沒有批判的意思。”編導解釋道。
林子軒對此不敢認同,華國電視臺的節目一向都會預設立場,他們邀請韓含的意思就是當作反面教材。
畢竟目前的社會環境,好學生才符合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差生是批判的物件。
要不要參加節目林子軒不能幫韓含做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