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2部分

吃的小吃,你帶我去吃!”

剛才在餐桌上,略顯拘謹的蕭強根本就沒有吃飽,趁著出來溜達的時候。弄點小吃,倒也是個好主意。

“這個沒問題,以前很多好吃的東西都是自家的私房菜,尋常吃不到,現在遊客增加了,好多人家都把私房菜弄出來做生意,想吃什麼都有!”魏婷婷雖然在海州長大、上學和公主,但是基本上每年都會回來一段時間,對於鎮子裡這些年的變化也是瞭然於胸,充當蕭強的嚮導自然是綽綽有餘的。

安滄沿河而建。很多民居門前或者後院就是清澈蜿蜒的小河,隨處可見各種造型各異的小橋,倒是和姚州古鎮頗有幾分相似之處。鎮子裡,隨處可見慵懶地曬太陽的老人,閒適、安逸的生活氣息並未因為遊客的湧入而發生變化,這一點和銀杏村一樣。

漫步在安滄古鎮的青石板路上,蕭強覺得這裡除了氣候以及建築風格不太一樣之外,完全就是姚州古鎮、銀杏村的一個綜合體。

最讓蕭強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懸掛著屋簷底下的臘腸、臘肉,彰顯了江南地區的富庶。也表明了當地的一種特色!

與蕭家制作的臘腸是利用果木、草藥進行熏製的做法不同,安滄的臘腸利用風乾的原理,製作過程中用到了會稽地區最具特色的醬油,透出濃濃的醬意。

和蕭家燻腸略微乾澀的口感不同。安滄的風腸更加軟糯,滋味更足,是另外一種風格的美食。

在剛才的午餐之上,蒸香腸、梅乾扣肉、清湯越雞、會稽麻鴨等等眾多地方特色佳餚讓蕭強讚不絕口。

吃著蕭晉昊製作的各種美食長大的蕭強其實對美食也擁有很強的鑑賞力,以他的眼光來看,安滄的美食充滿了江南的細膩。又是在刀工和火候上更加講究,充滿了濃郁的水鄉味道。

在一個路邊攤上,魏婷婷給蕭強弄了一個重酥燒餅,自己則要了一份茴香豆,兩個人一邊吃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

“這茴香豆就是那個有著四種寫法的茴香豆?”看著魏婷婷吃得津津有味,蕭強也丟了兩顆在嘴裡咀嚼。

對還沒有認識魏婷婷,沒有來到安滄之前的蕭強,對會稽的最大瞭解就是他是大文豪周先生的故鄉,而他很多作品的創作背景就是在會稽的水鄉里。茴香豆本來是一種再常見不過的江南小吃,不過在孔先生的嘴裡,‘有四種寫法’的茴香豆,儼然成為了會稽小吃的代表。

茴香豆其實就是蠶豆的令一種說法,在姚州、南詔也有不少農民種植,銀杏村至今也有一些村民種植蠶豆,製成小吃後出售給遊客。只不過這些地方可沒有周先生這樣的名人,硬生生地把不起眼的小吃寫出名,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小吃。

“小時候沒錢,一毛錢的茴香豆可以吃好久,最受孩子們的歡迎!”魏婷婷一邊把一顆茴香豆扔進嘴裡,說道:“剛才擺攤的阿婆那時候就已經擺攤了,20年過去,味道還是一點沒變!”

對於現在的魏婷婷,家鄉的小吃更多的是一種回憶,這裡承載了她的童年,她的許多歡樂時光。

每一次回到安滄,她都喜歡徜徉在這些青石板鋪就的道路,駐足在各式各樣的石橋上,享受故鄉的靜謐。

這一次,有蕭強陪著,一種甜蜜的感覺在心裡縈繞,感覺好極了!

兩個人一邊吃著各種小吃,一邊在如林的臘肉之間穿梭,而沿途各種老建築背後的故事也在魏婷婷的講解之中展現在蕭強的眼前。

人們都知道‘會稽師爺’是華夏封建社會晚期一個特殊的群體,它在前清王朝的政治體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卻很少有人知道,絕大部分的‘會稽師爺’是出自安滄!

歷史上,有超過兩萬名‘會稽師爺’原籍就是安滄,魏婷婷祖上就有數十位先祖都曾經外出擔任師爺,她的曾祖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