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這有什麼問題嗎?&rdo;梁仲彥不解道,&ldo;近幾年來長安越加富庶,米價上漲,不該嗎?&rdo;
他們大部分是官宦子弟,不知油米鹽貴,對其中的變化自然不能理解,甚至對米的價格都沒有多大概念。
哪怕是像梁仲彥這樣的寒門子弟,米也是輪不到他操心的。
宋問:&ldo;假使價格是自由變動的,那麼它發生輕微波動才是正常的,可我幾乎找不到它的調整點。&rdo;
這不像一副股線圖,它沒有一般股線圖的特點。
宋問道:&ldo;一路沖高,趨勢明顯,幾乎沒有回撥的時候。雖然它漲的速度不算快,幅度卻很穩當。為什麼呢?&rdo;
孟為猜測道:&ldo;大概是……長安人多了,行情好了?&rdo;
趙恆道:&ldo;說漲,可學生看著也不算很高啊?&rdo;
宋問搖頭道:&ldo;不對,影響大米價格的因素有很多。合不合理,不是看它高不高,而是看它的原因。&rdo;
宋問給眾人講道:&ldo;其中一個重要的是產量。長安人多了,米就不夠了嗎?不,近幾年來,長安近郊開荒屯田,產量高了不少。還有外地運米進來,絕沒有說米不夠的說法。&rdo;
&ldo;另外一個重要的,是朝廷的政策。&rdo;宋問道,&ldo;近三年來,風調雨順,朝廷不僅沒有增收稅賦,甚至還稍稍的減了,因為朝廷也有錢了。可就是這樣,米價竟然漲了!&rdo;
經濟水平提高,米價應當是會降的。價格夠低,溫飽的人越多,國家才顯得富庶。
就唐朝來講,貞觀之治後,糧價一路從鬥十五錢,跌至鬥二錢。封泰山後,京城糧價最低甚至跌至只需不到二十文。彼時盛傳&ldo;天下無貴物&rdo;。
安史之亂後,糧價重新開始上漲。
而且古代的糧價一般不會太高,只有在什麼災害的時候,米價才會騰飛。貴的糧價,可以漲到上百錢一斗。
米價波動幅度很大,是衡量百姓生活水平的一大標準。
大梁已經和平了那麼多年,年月又好,經濟發展一直很穩定。這裡又是京城,米價還居高不下,就有點不大正常。
梁仲彥:&ldo;所以先生覺得?&rdo;
宋問煞有其事的點頭道:&ldo;我懷疑有人在蓄意哄抬米價。這人一定是個知情人,做的如此不顯山漏水,水平一定不簡單。&rdo;
眾生忽然低下頭,憋笑。
宋問瞪眼。什麼意思?
梁仲彥道:&ldo;先生多慮了吧?學生家境不算非常好,可這糧價,不覺得有多貴,還是負擔的起的。&rdo;
&ldo;我說了,這跟貴不貴無關,看的是合理不合理!&rdo;宋問拍桌道,&ldo;它沒有漲的理由,可它還是漲了,我錢塘都沒有這樣的事啊!&rdo;
林唯衍附議道:&ldo;我在外遊歷的時候,米價確實是年年愈低的。&rdo;
宋問拍手:&ldo;看!聽!&rdo;
孟為指著道:&ldo;可是先生,京城不一樣嘛。您憑這一幅什麼也看不明白的畫,就能推測出來了?&rdo;
趙恆:&ldo;先生,您開天眼了不成?&rdo;
梁仲彥:&ldo;不是學生不相信先生,只是……單看這幾樣數字,先生就覺得有人在哄抬米價,偏頗了些吧?&rdo;
馮文述道:&ldo;先生,您是不是近日壓力有些大?&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