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5部分

“臣再來說一下河水分流之事。黃河下游多股分流的局面至前明嘉靖中期基本結束,古書上記載‘南流故道始盡塞’,‘全河盡出徐、邳,奪泗入淮。’這是河勢的一大變化。後來在萬曆初年,潘季馴推行‘築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針,下游河道方始基本固定,即今圖上的廢黃河。其後雖有決溢。但旋即恢復故道。前清前期經大築堤防。河南境內河道出現過一段相對安流時期,而山東、江蘇境內河段決口次數增多。江蘇徐州至淮陰河段兼作運河,因此咽喉命脈所關,最為緊要。潘季馴治河重點即在這一河段上,如大修兩岸縷堤、格堤、月堤、遙堤,重修高家堰,抬高洪澤湖水位,蓄清刷黃等工程。到前清河患的重心下移淮陰至河口段,這是因為金元以後黃河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海口,河口不斷延伸,使坡降變化,加速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積。故清中期以後徐州以下河患最為集中,河道淤廢不堪,決口連年發生,更兼治河不力,黃河改道已不可避免。”武同舉說起水利問題來,顯得得心應手,方才的緊張也消減了大半。

“好,接著說。”此時,關續清已經相信面前這個其貌不揚的武同舉必然有治河的良策,以往治河的官員一上來不是先擺出一大堆困難,就是深受向朝廷要錢,對黃河的情況根本就沒有一個全面的掌握,拿著朝廷撥下來二話不說就去亂堵亂防,結果錢花的不少,卻收不到什麼成效。

武同舉從懷裡摸出一張地圖來,鋪在靠殿門的桌子上面,然後對皇上說:“皇上,請您移步前來觀看。”

關續清一看武同舉準備的如此周詳,心裡自然是高興,走下丹犀,來到桌子旁邊,凝神觀看。楊深秀也圍攏過來。

“皇上請看,這是臣花費近十年的時間,走過了整個黃河流域,經過測量計算,最終制出的這張黃河水系圖。現在臣就來說說此次黃河決口的災情。此次,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縣村莊,又往東漫流至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東趙王河至張秋穿運;一股經長垣縣,流到東明縣雷家莊,這裡就分成了兩股,都東北流到張秋鎮;三股河匯合後,穿過張秋運河,經不鹽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蠣口入海。這裡是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帝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衝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這次決口,使黃河下游結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如果這次黃河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理,據臣判斷,其後,洪水在以銅瓦廂為頂點,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縣、碭山一線,東至運河的三角洲沖積扇上自由漫流,水勢分散,氾濫無定。下游河道中自銅瓦廂至陶城埠一段,決口經常發生,故有豆腐腰之稱。”

“說說你的良策。”關續清已經有些急不可耐了,對於武同舉也越來越有信心了。

武同舉一笑道:“根據此次災情,臣治理黃河主要有三策。”

“哪三策?”

“皇上容稟,遠古時期,人們基本是在距離河道很遠的地方居住,河流基本是自由流動,與人們互不干擾,相安無事。隨著河流周邊居住百姓的增加,人們開始在河道的兩邊修築堤防,開始的時候,人們在距離河道比較遠的地方建堤,河道的寬度仍然很大,洪水還沒有被束縛得很厲害。遇到漲水,水流基本可以分散到較寬闊的河道中,慢慢流走,幾乎不會沖毀堤防。後來人們開始大量佔用河灘地耕種,在大堤裡面修築圍埝,圈堤圍墾,不斷改變河道的流向,造成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