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須來了。
人們先以為是高粱,但又覺得不像,後來越長越不像,這才意識到可能是一種新作物。
端午過了十天,他讓岳父請來陳家寨全體父老,宣佈這兩種新做的種植成功,並一樣煮了一小鍋讓大家嘗,到六月全部成熟了才知道畝產多少,書上說包穀畝產千斤,紅苕畝產兩千斤。
第二天他又把龍家和管家的人請來宣佈他試種成功包穀和紅苕,第一次全部收穫的作為種子,將大面積種植,特別是一直荒著不用的巖包包地,也可見縫插針的種植,管上可特別肯定這一點,幾兩銀子便可買一匹巖包包地,只要有勞力打整出來,臉盆大一塊地種一窩包穀,腳盆大一塊地可種兩窩紅苕,一座幾百畝巖包包地就可養一家人,這對無地少地的農戶特別管用。
當管世敦講到:“只要一到一畝半地,就能解決五口之家的口糧”時,龍大老爺無限感慨的說道:“敦兒,你為天下蒼生造了多大的福啊!古人云以農為本,老百姓吃飽了才能做事,至今有的人都未弄懂,一方面讓老百姓餓著肚子,另一方面又要為他幹事,哪裡有這樣的道理!前明之亡,就亡在這個問題上。”
七月初,收包穀了,管上可請陳家寨尊長、村長,京竹裡裡正作見證,看著他和長工短工收包穀,脫了粒,平均九百斤,三百畝共計二十七萬斤。
同時另一批人挖紅苕,也是長工和短工在幹,結果平均畝產一千八百斤,三百畝,共五十四萬斤。
管上可專門把幾個兒子和侄子叫到陳家寨,研究改變種植計劃,決定將坡土大部分改種包穀,少部分種紅苕,紅苕拿來餵豬,減少蔬菜種植,整個土地約二萬五千畝,二萬五千畝需包穀種五萬斤,現在有二十七萬斤,足夠二萬五千畝了,除了龍家用的,亦可賣給鄉親。
紅苕則是各地各種一千畝,多的賣給鄉親,因此陳家寨管家灣管家壩,曹家村皆買到紅苕種。
紅苕最麻煩的是育秧,要搭炕,管世敦在自家地裡向這幾個地方的長工或鄉親親自示範,講解,他們再回去搭,他再一一檢查。炕搭好,上為育秧箱箱底墊一層慘土的牛糞,一是作肥料,二是提高溫度,如遇突寒冷要燻煙。然後放紅苕種,再蓋上一層土,澆上水。大家看著一一做好,便回去照做,果不久紅苕苗就出來了,然後整地、起壟、剪苗、插苗,各點進度皆一致,到第二次剪苗,打藤,每次皆有示範。
接著是幾兄弟派來的人學點種包穀。複雜的是逐漸起壟護苗、中耕、施肥。
由於里正向縣上做了彙報,知縣大人非常重視,號召縣上大戶去上坪村與陳家寨參觀。因此,經常在地邊有人參觀,提問。
知縣高大人決定親自來看看,決定了時間後通知裡保再通知到管上可,讓他們做準備。
管上可特叫回管上學,並請龍家二位老爺作陪。
到了那天,知縣輕車簡從,只有兩名衙役,騎著馬就來了。
在喜神院的堂屋,縣太爺上座,管上可、上學與世敦四兄弟坐在一起,龍氏兄弟坐在一起。先由龍大老爺介紹了管家兩代人,著重介紹了世敦,高知縣很詫異山野之間竟有如此談吐分明,引經據典,頭頭是道之人,於是拱手問道:“老先生真世外高人,學問如此深厚,恐非本縣之人。”
龍沛霖:“我本涪州酉陽人士,曾為前明涪州知州,萬曆丁酉科二甲進士。”
高知縣一聽,肅然起敬,拱手道:
“老先生原系前朝舊臣,學生失敬,失敬!”
龍沛霖:“此過眼煙雲,不足掛齒。”
接著離開壽星院,到附近看了一處五百畝的包穀地,像高粱比高粱壯實,在葉間結有籽實,世敦告訴大人,種好了畝產千斤是有保證的,可作主糧。
高知縣說道:“民以食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