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76部分

是故意提出曹衝之名,來等人——可能就是等我——提出反論啊,然後跟這兒等著我哪!

這會兒群臣也大多反應過來了——或許不包括曹洪——紛紛驚問道:“陛下此何意耶?”曹操乃一字一頓地說道:“前子修因疾而辭太子位,其中緣故,卿等並知……”對外宣傳,當然說曹昂因為身體不好,恐怕難承大業,所以才主動提出辭去太子之位,其實朝中重臣全都明白。那是他受人蠱惑,自己無意於儲位。才會在曹操終於失望之後下臺的——“是子修本無大過,朕每思之,常覺惻然。天幸其嫡子已漸長成,聰慧仁厚,或可紹繼乃父未竟之業也。”

曹操這是打算跳過兒子,立皇孫為嗣啊,大家夥兒這下全都明白了。若說皇孫,還活著的不下二十位,最大的已經加冠,但最有資格繼嗣的,當然不是那些庶孫,而是嫡子嫡孫的曹髦——剛過十四歲生日。

王朗首先表示異議:“昔荀公達所言‘三不可立’,陛下豈忘之耶?”

——當初曹操打算廢掉曹昂,更換儲君的時候,去詢問荀攸的意見,荀攸說啦,我不知道該立誰為太子最好,但我知道不能立誰做太子,即“三不可立”:“嫡子在庶不可立,兒輩在孫不可立,冠者在稚不可立。”

曹操注目王朗:“榆中世子(曹髦)是嫡非庶。”

王朗追問,那麼說“兒輩在孫不可立”呢?曹操冷冷一笑,轉頭望向是勳:“宏輔昔日所言,朕亦在心。”

是勳心說你這倒記得清楚,我當時只是想把水攪混,外加跟荀攸一樣,以表態作為不表態而已嘛……

當時他對荀攸的後兩個“不可立”提出反論,說:“昔漢昭帝薨,兒輩俱在,霍光先廢昌邑,乃立宣帝——宣帝,武帝戾太子之孫也,於昭帝亦孫輩,然終能紹繼其統,成‘昭宣之治’。”所以說“兒輩在孫不可立”這條未必說得通。

群臣聞言,也全都注目是勳,雖然大多臉上沒有表情,但目光中的含義非常明確:“瞧你當初說的什麼屁話,皇帝竟然還記得……”是勳心說怪我嘍?那會兒可備選的第二代還一大堆,反正也不可能真跳過兒子選孫子,所以我才胡扯那些話,可如今也不好站出來自己打自己的臉……算了,我不開口了,你們自己上吧。就此垂首不語。

曹洪覺得自己也不能一直幹瞧著,總該說幾句話,因此大著膽子開了口:“昭、宣之事,臣略知也,為霍光廢昌邑而立漢宣,非武帝、昭帝之意也。亙古以來,不傳子而傳孫者,有諸?臣無學,未嘗得聞也。”

曹操說怎麼沒有——“周平王薨,因太子洩父早死,而立其子林,是為周桓王——左氏載‘周鄭交質’,周以王子狐為質於鄭,而鄭公子忽為質於周,乃知平王尚有別子,而乃立其嫡孫也。”

是勳暗中冷笑,心說看起來老曹你早就做足了功課啊。其實關於周平王是不是跳過兒子傳位給孫子,因為史書上記載得很簡略,其實還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太子洩跟王子狐本為同一人;另一種說法,洩死後即以狐為太子,但是跟老爹差不多同時間死了,故此群臣擁立桓王。而且就算曹操說的沒錯,其實也有理由反駁——人王子狐都赴鄭做了質子了,當然不堪再繼大統,況且你跟個讓諸侯威逼得只好“交質”的周平王比,好意思嗎?

理由雖多,但是勳悄悄抬眼四顧,見大家夥兒都不說話,所以他也不說。其實群臣未必都跟曹洪似的不通史——華歆、王朗就很有學問嘛,不信他們找不出反駁曹操的理由來——但這時候再糾細節,有意思嗎?還是暫且轉入下一個話題吧——

御史大夫桓階便道:“榆中王世子尚幼,未冠,豈可以而為嗣?”(未完待續。)

第十章、梟雄之死

桓階引用荀攸昔日所言“冠者在稚不可立”的理由,指出曹髦尚未成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