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編織。硬帆的好處是綜合效率高,可以圍繞桅杆旋轉,甚至可以完全的利用各個方向地風,單位面積的硬帆和軟帆相比較硬帆對於風力的利用遠大於軟帆。
但是由於硬帆自重過沉,越大的船帆也越重,有的大船甚至“非數百人莫能舉動”,所以帆的面積一般比較小。而萬磊更看好的是軟帆,因為軟帆是皮或者布做成,重量輕,風帆可以做得很大。
軟帆也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因為帆面的綜合效率低,要把桅杆建的非常高才行。而桅杆過高隨即就又帶來了桅杆的強度不足的問題,為了增加桅杆的強度,又必須在桅杆上綁上眾多的繩索,來增強桅杆的強度,這樣帆面就無法像硬帆一樣圍繞桅杆轉動,有一部分的風他就無法利用上,就是利用上了也由於它是軟質船帆的原因,利用效率極其低下。
不過軟帆由於重量輕的原因,它的面積可以做的很大很大,在順風的時候可以獲得的推力遠超硬帆船,也可以驅動更大型的船隻。當然海上航行不可能大多時候都是順風行船,根據白努利效應,軟帆船對風力的最大利用是側順風的時候,當然效率低的也就是側逆風的時候,而為了利用前側方刮過來的風,就必須利用三角縱帆。
三角縱帆雖然利用側風和逆風的效率較高,但是順風情況下其效率又比較低,但是硬帆卻沒有這麼多的顧慮,只要一種帆就可以利用所有方向的風俗稱八面風。正因為如此,中國造的風帆船,使用的都是硬帆。
而讓萬磊討厭硬帆的原因就是因為硬帆是整帆升降,面積做的不能太大,否則人拉不動。桅杆的高度也不能太高,否則桅杆的強度要受影響,要不然軟帆和它相比也就沒有任何優勢。
從技術層面上講,硬帆比軟帆要強,不過以現有的技術條件,沒有輕薄堅硬的材料來充為硬帆,又沒有機械升降裝置,還是不能充風發揮硬帆的優勢,而聰明的中國人及早的發現了軟帆的缺點而摒棄軟帆船鐘情於效率高的硬帆,這種超前意識不但沒能引領世界潮流,反倒會制約航海業的發展。
當然,上述三種帆裝各有各的好處,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對於遠航航海來說,大型橫置軟帆更適應於深海遠端航行;而對於一個區域內的貨運而言,使用人數比較少的硬帆是比較好的經濟的選擇,這樣可以節省運輸成本。而小型以速度見長的快船來說則是三角縱帆效果比較好。
另外,如果用軟帆,幾十米高的桅杆就得由兩到三段獨立的桅杆組合成的,桅杆高聳,所能懸掛的帆的面積會遠遠超過硬帆,因此在航速上的優勢也明顯優於硬帆船。速度快,在海上炮戰中,軟帆船就易於搶到上風,在船體結構上,萬磊也不滿意福船和沙船的設計。福船和沙船由於廣泛運用水密擱倉技術,很少使用肋材,船體的強度則由水密隔倉的隔板來支撐,因此船隻在抗沉性方面效能不錯。
不過,正是由於福船大量的使用水密艙技術而使得船體在橫向方向上的強度不夠,不能承載大量火炮發射時的後坐力,也就是說,福船隻能把火炮裝在船頭和船尾,不能裝在兩側,這就火力和靈活性方面就大打折扣。
為了把更多的火炮裝備到船上,就得拋棄水密倉,大量地使用肋材以增加船體厚度,尤其是戰艦上,肋材要是1根接著1根,用肋材來給船體提供了很好的保護,並能提高船體的堅固程度,好在側弦也裝備上火炮,形成更猛烈的火力攻擊。
在船型來,萬磊對底尖上闊的福船也很不滿意,雖然福船的船型與後世艦船的v字船型類似,但是戰艦要求的是在側弦儘可能多的承載重型火炮以便發揚最大火力輸出。而v字型船體底部面積本來就狹小,根本不適合佈置長重炮,更何況底層還是是一間接一間的水密艙室而非橫向肋骨式的全通炮甲板,其可以裝備的重型火炮數量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