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忙道:“長話短說,沒有受得了長篇大論。”
“好吧,短說就短說。”王四不在乎地回應道,“首先,儒家是存在的,儒教是不存在的。其次,道家與道教不同,佛家思想與佛教制度不同,上帝與基督教不同,墨家思想與黑幫組織不同。最後,偏執才能生存。我的意見說完了。”
張正舉起手揚了揚,又放了下去,有些生氣地說:“你要是一個妖怪或者修真多好,我就可以盡情地揍你一頓了!長話短說也要有論據吧?我最差也在哲學系混過的呀!”
“高抬貴手!”王四皮笑肉不笑,心裡怕怕地想,要是你忘記我是一個普通人,一巴掌把我拍死,我不是太冤了嗎?
王四思考了片刻,說道:“這些東西很難說得非常清楚,但是隻言片語中包含的意思離真理也不會太遠。儒家思想中有許多關於禮儀的論述,對於外國人來說這和宗教儀式是差不多的,但正如前輩所說,儒家思想裡沒有上帝、天堂、地獄,不能視之為一個教派。希臘哲學關於自然、政體的論述較多,儒家則對人生的論述最多,這也是使人產生誤會的原因。但儒家思想裡沒有超越俗世的東西,不但有‘未知生焉知死’的論述,也有子不語怪力亂神的戒條,唯一要求的其實是將自己融入到為百姓(人民)謀福利的大事業中去,立功、立德、立言。這是一種非常現實主義的有關人生的實用哲學。孔子過危牆而急趨,亂邦不居,危邦不入,不義而富且貴如浮雲等行為、思想都展示給大家一個似乎非常熟悉的中國老先生形象。雖然有‘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說法,但正如魯迅先生不提倡作無謂的犧牲一樣,儒家也不贊同無謂的犧牲。”
張正點頭表示贊同,見義勇為無法帶來個人榮譽和家人的撫卹保障的情況下,中國人不願意管閒事的心理不能用一句“麻木不仁”來概括,M國內戰時H大學死亡200人,二戰死亡600多人,越戰則只有不到50人,前幾年開始的那場戰爭恐怕沒有一個這所大學裡的人犧牲吧?一句話,憑什麼窮人要犧牲性命保衛國家呢?只能是為了自己(家庭、家族)的利益!中國人的心理的確是這樣,現實、實用。
“道家要求我們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道教呢,卻在追求長生,是在利用道家順的思想實現逆的目的;佛家思想講放、舍,佛教卻在追求往生極樂;斯賓諾薩的上帝等於宇宙,基督教的上帝則是一個小肚雞腸對人類很刻薄的一個存在;墨家講兼愛、非攻,由墨家組織演變而來的會道門等幫會勢力卻講究殺富濟貧之類的俠義。思想到實踐中去卻無法再從實踐中來,思想與實踐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對於個人來說,只有偏執一種信念和思想才能夠成功,至少要在實際生活中偏執一種思想,否則,你一輩子都在思考哪個思想更好怎樣實現國人的價值觀重塑卻不敢在考慮完滿的情況下去行動,就會像那頭在兩堆乾草間活活餓死的驢子一樣蠢。儒俠也好,儒商也罷,都是真正的儒家人,‘儒’必須和實際的職責、身份結合才會變成現實的存在。儒俠是更能夠從實際出發去行俠仗義的俠客,他會考慮長期的效應,不至於草菅人命,也不至於使惡人懷恨在心對弱者實行秋後算賬。偏執本身並不錯,但要有允許每個人的偏執都不一樣的制度才行,每個人偏執的思想信念不一致並不妨礙社會的進步,如果非要使所有的人都偏執一念,或者會產生戰爭狂人,或者會帶來社會災難。”
張正點頭又搖頭,似乎不知該說些什麼。王四道:“中國人從來就喜歡鑽研概念,儒俠也不過是一個貌似合理的文字組合而已。俠以武犯禁,俠士伸張正義,扶貧濟弱,儒則提倡學而優則仕,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能夠合在一起嗎?儒俠無非是某個人自己所理解的儒和俠的結合體而已,又或者,只是一個有武藝在身的讀書人,一個愛慕儒學的江湖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