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下過雨了,乾涸的街道上磚石瓦礫不少,被炙熱的陽光烘烤之後,灰撲撲的就怕有車輛駛過。真要是如此,那捲起的塵浪足以形成遮天蔽日的塵暴效果,而仔細看著這城市的各個角落,注視著腳下的坑窪道路,漠視那些各種垃圾與廢物。劉義越發覺得自己這趟是來對了,再好的城市戰演習場也不如這真實的來得令人震撼,光是看看這四下頹廢的樣子,劉義就不禁摸了摸自己的自動步槍。
而在隊伍的前面,在第15步兵師作訓參謀哈奇科夫中校帶領下,又有兩個翻譯官助陣,共和國陸軍方面的幾個連排尉官可是不斷的在問著問那。信奉進攻哲學的共和國陸軍,作為最為基礎的戰術單位也就是連排級別軍官,進攻要有,防守自然也不會忽略,可畢竟自打建軍以來。都習慣了進攻很少防守,像城市防禦戰這樣的經典的作戰模式,共和國陸軍頂多在演習裡充當過防禦方,實戰案例中都是清一色的進攻型。
捱打挨久了,自然也就經驗豐富了,蘇聯人在城市防禦戰的經驗那都是用成千上萬軍人的鮮血乃至生命所換來的。所以難得有如此之好的學習機會,這些軍官們自然趕緊多交流學習學習,更何況他們來之前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上千萬畫素的軍用數碼照相機、高畫質攝影機、數碼錄音筆、鐳射測距儀等等裝置都是應有盡有,所以他們一路上都在認真的觀察和記錄,看到難以理解的地方,自然要趕緊發問才是。
軍官們都如此認真,作為士官和士兵的劉義等人,也自然不會空閒。從一開始的遊玩心態,早就過渡到了學習態度。一路慢步前進,每走一步都在想,如果我方充當進攻或者是我方來作為防守,應該如何如何做才好,當然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考慮方式和思考角度,班長、副班長們考慮得不一樣,士兵們的思考又不一樣,連排軍官們所思慮的就更加不一樣。…;
不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擴大,人類文明的發展腳步其實始終都沒有停止,城市化的程序在隨著科技、文化、經濟等不斷發展,城市聚集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因而在人類生活中,城市的地位越來越崇高,因而城市的軍事意義也越發顯得不容忽視,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城市戰還似乎並不太重要,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城市的爭奪就比重大增,有人甚至預言,未來的戰爭勝負將直接由城市的攻防得失來主宰,而在這這樣一個情況下,軍人重視城市作戰就是重視軍隊的未來。
然而,共和國陸軍的城市作戰經驗,尤其是實戰經驗並不太多,建國戰爭中的根本不值一提,而中日臺灣軍事衝突中,小日本當時還基本迷戀第一次世界大戰那種野外攻防所以也並不太多,而到了朝鮮半島戰爭之時,第六集團軍但是碰上過一個硬茬,那就是殘暴日軍統治之下的平壤,這勉強可算是一個經典戰例,除此之外,第三空中突擊旅強力武裝干涉馬來半島三大種族衝突,血腥鎮壓了吉隆坡發生的種族暴亂也可以算是一個特殊城市戰案例,再有中印婆羅洲軍事衝突中的汶萊之戰,也可勉強算是一個戰例,可算來算去,也沒幾個,第二軍參與的,更是為零。
而蘇聯的城市作戰經驗其實也都是來自於當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一次次的實戰中積累而來,因為次數了、總結豐富了,也就經驗十足了,當然這些經驗都是針對於德軍進攻而來,換一個對手、換一個環境、彼此戰略戰術出現調整等等都可能會讓以前的經驗出現不足,或者是不正確,但就當前的蘇聯城市防禦戰術而言,基本算得上是與德軍進攻針鋒相對的。
在城市外圍就設立大縱深的防禦體系是蘇聯人的防禦原則之首,他們並不喜歡全部龜縮到城市內展開防禦部署,而以城市為中心,向四周建立積極的、大縱深的防禦體系,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進攻方快速完成城市包圍,切斷己方的後勤補給通道、退路以及壓縮掉己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