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陸軍預備役部隊、武裝警察部隊,總的算下來其實共和國的軍事武裝力量中,增加的是軍隊力量、縮減掉的是國內非軍事戰爭的武裝力量,增減之間出現的增幅其實並不大。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點就是,隨著共和國廢除各大軍區、軍分割槽所帶來的一系列高階軍事將領的人事變化,以及新建部隊、原有部隊的編制及人員變化,對於共和國海陸空三軍而言,尤其是陸軍,基本可以每一個集團軍重新達到原有戰鬥力至少都需要兩三個月的磨合期,真正要達到共和國新軍事改制所期許的戰力目標,肯定還需要更長時間。;
也就是由此可以斷定,共和國至少在未來半年時間甚至一年時間裡,是不可能有較大規模的對外軍事行動的,而究竟共和國新軍事改制之後會有什麼樣的一個軍事大國形象,這也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地方。
外界顯然已經因共和國新軍事改制一事而熱鬧非凡,但對於共和**事武裝力量內部而言,已經被確立的改制早已進入到了有序實施階段,最先完成的當然是共和國陸軍新部隊編制的構建,從第一集團軍到目前還只是空架子的第十三集團軍,都完成了新的番號、代號編排,自此共和國陸軍總的來說有建制序列的便擁有13個集團軍、44個作戰師、13個空中突擊旅。
細分下來,共和國有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等五個重灌集團軍,有第三、第十一等兩個快速反應軍,有第七、八、九、十、十二、十三等六個常規集團軍。分別隸屬於各個集團軍中的裝甲師、機步師、空中突擊旅等都有各自的編制番號,其中第1、5、12、16等十一個作戰師是裝甲師,第2、3、4等三十三個作戰師是機步師,第一至第十三空中突擊旅分別隸屬於第一至第十三集團軍。
新增如此多的集團軍自然也將會導致一系列的駐地變化,尤其是在共和國已經廢除軍區制度之後,各大集團軍的駐地很有可能就是未來的所在戰區,因此每一個集團軍的駐地也基本上代表了共和國未來對於這個集團軍的戰略使用,其意義重大性自然是不言而喻。
在此之前,共和國十一個陸軍的集團軍都有很明確的軍區歸屬和集團軍主要駐地,比如蘭州的第二集團軍、成都和昆明的第三集團軍、柳州和惠州的第四集團軍等等,而這些老部隊也已經很熟悉其老駐地及其所理應擔負的任務,因此原有的第一至第十集團軍所屬駐地基本變化不大,倒是新增的集團軍所確定駐地很有意思。
第一軍駐紮於河北保定,第二軍在新疆烏魯木齊、第三軍在雲南昆明、第四軍在廣西柳州、第五軍在黑龍江哈爾濱、第六軍在蒙古二連浩特、第七軍浙江湖州、第八軍在浙江溫州、第九軍山西太原、第十軍在在蒙古呼倫貝爾、前戰略反應軍的第十一軍在河南鄭州、第十二軍在臺灣臺北、第十三軍在蒙古烏蘭巴托。
從這樣的駐地安排中,不難看出共和國陸軍分佈的特點,其一是重點保護京津地區的第一軍沒有太多變化,首都的重要性是陸軍不得不重視的,但這一地區便利的交通也是很有利於第第一集團軍隨時轉戰其他戰區的,比如北上。
第二,圍繞共和國很有巨大威脅來源的北方蘇聯,共和國陸軍除了讓第二集團軍不再駐紮於蘭州而是前往了更靠近哈薩克共和國,既可以安定友國憂慮心境,也可以更好處置來自北方的威脅,並且有同樣第二目的還有在烏蘭巴托的第十三軍、在呼倫貝爾的第十軍,圍繞北方一線地區佈置了三個集團軍的情況下,駐地改為二連浩特的共和國陸軍第六集團軍,作為一支在朝鮮半島戰爭中獲取足夠實戰經驗的重灌數字化集團軍,該部隊屆時將會是拱衛北方的第二道鋼鐵防線或者是北方戰略的重要戰役後備力量。
兩個重灌集團軍、兩個常規集團軍,近四十萬人的陸軍部隊用於遏制紅色北極熊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