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喚間,共和國第四屆三中全會終於在3月12日結束了對1946年預算草案的稽核,根據〖中〗央財政預算草案,一直被關注的國防軍費預算終於lù出了神秘面紗。
從1840年到1943年,中華民族先後遭遇到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日臺灣衝突、朝鮮半島戰爭、中日東海海戰、琉球群島之戰等等,而尤以共和國建國以後的戰爭頻率最高,而這一次次戰爭也充分的證明,軍隊需要戰鬥力的保障才能有效完成保家衛國、服務人民利益的使命。
自當年人民軍在廣西柳州正式成立之後,軍隊的發展與建設始終就呈不斷發展壯大狀態,從三大軍種相繼發展,再到機械化建設、資訊化過渡,直到如今五大軍種大規模步入資訊化,共和國的軍費如果除卻1943年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年,從1914年到1945年,每年其實都保持著增長狀態,不過由於軍費的增長被嚴格的限制在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的大環境之下,軍費開支所佔GDP的比額也從未超過35
%,因而軍費的增長是一直建立在經濟的繁榮發展之下。
軍費開支到底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有何影響,早在1931年共和國建國之後沒多久,就有數十名經濟學家曾受僱於國務院展開過細緻的研究,一開始還以為軍費開支是窮兵欺武的表現,是亡國的禍根,可經研究之後他們才真正意識到,軍費開支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利有弊。
這份後來就被公開的研究報告表明對於一個經濟保持增長的發展〖中〗國家,軍費開支並不會有任何的不利影響,而且投入巨大的國防計劃甚至有助於經濟的發展,比如說在軍事科學技術方面的科研投資,可以拉動國防工業及其附屬產業的加速效應,而如果軍用技術能夠有限度的轉為民用,還將極大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比如說人造衛星、計算機、生物醫藥等。
所以,只要國防建設投入在國家財政可承受範圍之內其投入不但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反而有可能促進國家經濟發展,適當提升軍費開支佔CDP比重不會對經濟產生長期不利影響,畢竟富民強國,如果光是人民富裕了而國家卻並不強大那麼這些財富也有可能會在外敵入侵之下,變為他人掠奪的戰果。
從任何角度分析,如今共和國的綜合國力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的,在科技、工業等方面的實力無與倫比,而按照未來的發展戰略,共和國將持續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共和國將陸續將“泰山”和“炎黃脊粱”兩大十年期的國防科研工程所取得的部分技術成果,轉化為民用力爭在兩到三年之內,計算機、數字通訊、生物醫療等等方面初具規模,尤其是對國民經濟將產生巨大輻射效應的計算機,共和國力爭在十年之內打造資訊高速公路,網際網路產業鏈將不再是空談。
大量的軍事技術轉為民用顯然會極大剩jī經濟的發展而作為貢獻的軍方顯然也需要得到相應的好處,大量的技術轉讓費用除了一部分直接轉為軍費之外,另一部分自然還要被投入到軍事科研中去,而持續增長的國民經濟,也可以讓軍費保持相應的增長。
不幸而又萬幸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如火如荼軍費比例自新軍事改制以後,就保持平緩增長的共和國需要進一步提升軍費開支所佔GDP的比例,而考慮到國際國內環境和利益需要,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們對軍費預算的稽核格外認真軍方原本希望能從2。6的比例,提升到2。8
總額能有15個百分點的增長。
而很是大方的全國人大似乎覺得這份草案不夠兇猛,1945年軍費開支佔據GDP堪堪2。6%,可在五萬億餘的國民生產總值背景之下,軍費開支也有舊d乙元的可觀數額,海空軍作為資訊化建設的重點軍種,他們佔據了65%,陸軍僅佔21%,第二炮兵部隊佔1O%,而特種部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