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需要將不對進行梯次佈置的雙方,作為進攻一方的德軍,光是從後方調集一個團的兵力開赴一線就得花上好幾個小時。而計算考慮到德**人素質優秀。那麼一個炮兵團的縱隊長徑達二十公里左右,展開速度可達每公里12分鐘,可這也得用上四個小時左右,要是素質差一些甚至更差,那就耗時更長了。…;
而且,考慮戰鬥部隊在與敵接觸之前在較遠距離之外就進行展開。然後徐徐接近並展開交火,那長達十餘公里的進軍耗時也得用上很長時間。而這也是為什麼德國陸軍喜歡在大半夜就開始調集炮兵和參戰部隊向敵前沿機動,炮兵優先展開之後對敵實施火力突襲或者火力準備,所持續的時間長短往往除了取決於對方防禦強度和縱深之外,事實上很大部分原因都是在為戰鬥部隊爭取接敵時間,萬一火力準備不足,敵人突然給予戰鬥部隊實施火力打擊,那損失可就慘重了。
所以,德軍也是人,而不是鋼鐵,他們大半夜的需要調動兵力、補充物資,白天才組織進攻,再強悍的人也會出現體力勞累的時候,因而往往一個白晝的作戰安排裡,頂多會有三個小時且不超過五個小時的進攻時間,若是再長一些,顯然進攻的部隊就不止一支了,是多支部隊交替在完成進攻組織。
而同樣的是,對於機動能力較差的部隊而言,兵力的調動和進攻的組織則更為緩慢,高強度的輪番出擊看似簡單的背後其實需要很繁複的精確排程與組織安排,這也是崔可夫最為擔心的一點,由於德國陸軍中央集團軍群可謂是“兵多將廣”,他們完全有能力呈鏈條式的持續進攻,一波接著一波,強度可能不會太高,但勝在持續性,這對於防守部隊而言,那才是真正的艱難考驗,除了積極組織梯次防禦和輪換防守之外,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主動打破德軍的這種進攻戰術節奏,可這可能嗎?
崔可夫倒是做夢都想自己能夠有一支甚至更多的裝甲力量,能夠透過實時的適度區域性反衝擊來威脅到德軍的攻勢防守,打亂德軍的進攻節奏並破壞其進攻梯次安排,如果突擊力度足夠,甚至有可能給德軍縱隊式進攻部署帶來多米諾骨牌似的坍塌效應,因為德軍的部隊是按照預定計劃編排好的,貿然打亂節奏,排隊在後的部隊顯然難以及時有效的展開形成防守,被穿插打亂的部隊更加難以及時收攏組織反擊和反穿插,更為難辦的就是節奏一旦被打亂,前後方亂得一塌糊塗,不僅可讓航空兵難以支援,更讓自己的大口徑炮兵部隊眼巴巴的看著。
可惜的是,崔可夫的夢醒來之後就沒了,而且德軍經歷瞭如此之多的戰爭考驗依然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潰敗,而是一次次的取得了較好的戰績,原因就在於他們考慮到了自己的弱點,進攻的梯次安排既考慮到了進攻的節奏性,又照顧到了防守之時的快速反應,再加上德軍的機動優勢較大,往往反擊的部隊沒有形成強大的反擊效果,反倒被德軍迂迴分割的部隊給徹底圍住,一通狂轟濫炸和輪番衝擊之後,反擊部隊就活活被絞死當中。
所以,手裡根本沒有強大反擊力量的崔可夫只能暫時將美夢擱置,他必須要審時度勢的分析清楚當前的形勢是蘇軍的嚴重不利,佔據較大主動的德軍完全可以在其他方向上組織一系列的大縱深連續突擊行動,給蘇軍防守部隊帶來重大而又致命的重創,所以崔可夫開始迴歸到自己的角色上來,他必須進一步思考自己的防禦戰役縱深配置是否合理,單純的依靠城鎮作為防禦要點構成整體防禦戰線的被動防守策略,顯然需要進一步修繕才能適應德軍的高節奏進行戰法,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在空中力量方面得到加強,崔可夫越發的覺得被動防禦已經相當難受,如果再讓德國人徹底掌握了制空權,那麼堅守的希望就會更加渺茫。
第二五一章 不可能的事?
當崔可夫還在擔憂自己的部隊缺乏防空掩護,讓納粹德國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