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9部分

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陸德明誓:“章甫,殷冠也。”《南史。陳伯之傳》:“褚緭在魏,魏人慾用之。魏元會,緭戲為詩曰:‘帽上加籠冠,袴上著朱衣,不知是今是,不知非昔非。’魏人怒,出為始平太守。”宋王栐《燕翼詒謀錄》卷四:“舊制,婦人冠以漆紗為之,而加以飾。金銀珠翠、采色裝花,初無定製。仁宗時,宮中以白角改造冠並梳,冠之長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元邱處機《長春真人西遊記》捲上:“婦人冠以樺皮,高二尺許,往往以皂褐籠之,富者以紅綃,其末如鵝鴨,名曰故故,大忌人觸,出入廬帳須低迴。”清葉夢珠《閱世編。冠服》:“至(順治)六、七年間,始頒命服之制。冠加高頂,一品裝以紅玉,鑲嵌東珠三顆;二品藍玉,東珠一顆;三品紅寶石,四品藍寶石,五、六品水晶,皆用金鑲,高低不等;七品金,八品以下銀。下至典吏,則用明角葫蘆,以章貴賤。其舉、貢、監生、生員則用金銀飛雀,以期其尺鳴之意。”

護頂的頭衣。最初只是一塊搭在或結在頭上的皮或布,後漸求美觀。商代通作帽箍式。周代則有平型、型別、月牙型等。魏晉以前的帽只是一種便帽,中古以後漸用於正式場合,形制多樣。其較著者,有紗帽,流行於南北朝士的階層,至明代烏紗帽為官帽,圓頂,與晚唐五代幞頭略似。唐代婦女著帽簷綴有網狀面紗的帷帽和來自西域的類頂渾脫帽,清代瑤家女子仍保戌帷帽的遺制。男子出題元代多戴瓦楞帽,明代的六合一統帽,俗稱瓜皮帽,直至清末民初仍有人戴。涼帽和暖帽則構成了清代的禮帽。明清朝帽頂上還飾有不同質料的珠子,以辨等級。《荀子。哀公》:“魯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楊倞注:“務讀為冒。”意為務就是帽。《漢書。雋不疑傳》:“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黃犢車,建黃旐,衣黃襜褕,著黃冒。”顏師古注:“冒所以覆冒其首,即今之下裙冒也。”《隋書。禮儀志七》:“案宋。齊之間,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烏,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後周之時,鹹著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又文帝項有瘤疾,不欲人見,每常著焉。相魏之時,著而謁帝,故後周一代,將為雅服,小朝公宴,鹹許戴之。開皇初,高祖常著烏紗帽,自朝貴已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今複製白紗高屋帽,其服,練裙襦,烏皮履。宴接賓客則服之。”崇彝《道鹹以來朝野散記》:“穿葛紗,冠用萬絲帽,是以細生葛組成者,色深黃;其餘紗衣,冠用白羅緯帽。單衣之期,或用緯帽,或用暖帽,以視天氣之冷暖。”

古代一種尊貴的冠,為男子穿禮服時所戴。吉禮之服用冕,通常禮服用弁。弁主要有爵弁、皮弁。爵弁據說是沒有上延的冕,色似雀頭赤而微黑,用於祭祀。皮弁用白鹿皮做成,類頂,類似今日瓜皮帽,鹿皮各個縫合處綴有一行行閃光玉石,用於田獵戰伐。由漢至明,弁的形制雖有差異,但始終是法服主要內容之一。《詩。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鄭玄箋:“會謂弁之縫中,飾之以玉,皪皪而處,狀似星也。天子之朝,服皮弁以視朝。”《隋書。何稠傳》:“魏、晉以來,皮弁有纓而無笄導。稠曰:‘此古田獵之服也。今服以入朝,宜變其制。’故弁施象牙簪導,自稠始也。”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冠服。弁》:“《大明諸司職掌》雲:‘皇帝皮弁,用烏紗帽之,前後各十二縫,每縫各綴五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