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澤只。”王逸注:“言美女又工妝飾,傅著脂粉,面白如玉,黛畫眉髻,黑而光淨。”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南都石黛,最發雙蛾;北地燕脂,偏開兩靨。”唐白居易《上陽白髮人》詩:“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的
古代婦女妝飾面部的紅點。自魏晉以來,用粉脂作點狀傅面,是中國婦女常見的一種花妝樣式,不過後來不侷限於紅色罷了。至唐代猶以黃星點頰,或在嘴角酒窩間加兩點小胭脂(所謂“星靨”當即指此),均是。《釋名。釋首飾》:“以丹注面曰的。的,灼也。此本天子諸侯群妾當次進御,其有月事,止而不御,重以口說,故注此丹於面,灼然為識。女史見之,則不書其名於第錄也。”三國魏王粲《神女賦》:“稅衣裳兮免簪笄,施華的兮結羽儀。”《太平御覽》卷七一九引晉傅玄《鏡賦》:“珥明璫之迢迢,照雙的以發姿。”
粉
古代化妝品之一。包括鉛和米粉。鉛粉,又稱鉛華。傅粉以面為主,也有兼及頸項胸背的。秦漢以前以白粉為主,至六朝黃粉、朱粉、紫粉等漸次流行,尤以共同粉為尚,往往用以塗點額上,稱花黃。直至元代,婦女還常用共同粉塗額。宋代宮中婦女以粉點眼角,名淚狀。又,古代男子亦傅粉。《三國志。魏志。曹爽傳》裴注引《魏略》:“'何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前畫工畫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傍。”《南史。王裕之傳》:“左右嘗使二老婦女,戴五條辮,著青紋袴羅,飾以朱粉。”唐白居易《時世妝》詩:“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宋高承《事物紀原。冠冕首飾部。妝靨》:“遠世婦人妝喜作粉靨,如月形,如錢樣,又或以朱若燕脂點者,唐人亦尚之。”
額黃
古代婦女臉部妝飾名。南北朝至唐時,婦女愛在額間塗以黃色,作為點綴。因黃顏色厚積額間,狀如小山,故亦稱“額山”。唐時又有一種專蘸鴉黃色的,稱為“鴉黃”。南朝梁簡文帝《戲贈麗人》詩:“同安鬟裡拔,異作額間黃。”唐李商隱《蝶》詩:“壽陽公主嫁時妝,八字宮眉捧額黃。”唐溫庭筠《照影曲》:“黃印額山輕為塵,翠鱗紅樨俱含頻。”唐虞世南《應詔嘲司花女》詩:“學畫鴉黃半未成,垂肩禪袖太憨生。”
冠梳
宋代婦女的一種頭飾。早在南朝婦女就愛在髮髻上插飾梳櫛。北宋宮中婦女多在飾冠上安插白角長梳,後來傳至民間。其冠甚高,以漆紗、金銀、珠玉等製成,兩側垂有舌狀飾物,用以掩遮鬢、耳,頂部綴的朱雀等形首飾,並在四周環插簪釵,於額髮與髻側插置白角長梳,其數四六不一。傳世的宋人《娘子張氏圖》中有“冠梳”形象。後因飾冠過高、角梳過長,曾被下令禁止。然直至南宋,民間猶有高髻插梳之飾。《太平廣記》卷三二二引《志怪錄》:“綵衣白妝,頭上有花插及銀釵象牙梳。”《舊唐書。文宗紀》:“太和二年,詔諸公主不得廣插釵梳。”宋王栐《燕翼貽謀錄》卷四:“舊制,婦人冠漆紗為之,而加以飾,金銀珠翠,采色裝花,初無定製。仁宗時,宮中以白角改造冠並梳,冠之長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議者以為妖,仁宗亦惡其侈,皇祐元年十月,詔禁中外不得以角為冠梳,冠廣不得過一尺,長不得過四寸,梳長不得過四寸。終仁宗之世無敢犯者。其後侈靡之風盛行,冠不特白角,又易以魚枕;梳不特白角,又易以象牙、玳瑁矣。”宋陸游《入蜀記》:“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