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房玄齡冒著風險來見面接頭,卻只談這個,估計是李世民對他起了疑心。
真是躺著也中槍。
幸好自己曾經跟李世民那般表白,還說出了那些大逆不道的預言。不然,張超估計李世民真會認定太子那奏章,是出自他的主意了。哎,自己當初都跟李世民如此表忠心,甚至還說出那番危險的話,就是給李世民把柄啊,投名狀都給李世民了,可他居然還總是疑神疑鬼的。
“秦王沒有不信你的意思,只是這事情對秦王確實影響極大。一旦陝東道大行臺被撤,那殿下可就連塊根基之地都沒有了。”唐朝此時,不論是親王還是郡王,都沒有分封。這方面,李淵估計是受了隋朝時的影響。
隋朝時,楊堅只有五個兒子,還都是皇后所出一母同胞。楊堅雖沒有直接封太子以外四王封國,但卻都授了大總管之職,每人統轄著數十州之地,幾個親王都是長期鎮守一地,不是封國卻經營的更勝封國。
後來漢王楊諒還起兵造楊廣的反,半個關東都反了。
李淵稱帝也有數年了,雖然大封諸王,但卻一個的封國都沒封過,僅有食邑而已。也正因此,一旦朝廷把陝東道大行臺撤了,那李世民就只能呆在京城當他的天策上將了。
天策上將雖然位高權重,總領對外征伐,但若沒有了地盤,那其實跟個兵部尚書有什麼區別。
張超點了點頭,換個身份考慮下,若他是李世民,估計也會急的跳腳,甚至失去理智。李世民現在是有爭奪太子之意的,甚至就是以洛陽為根基,在積聚實力。可現在太子一道奏摺,就要撤掉大行臺,那李世民可就等於龍困淺灘了。
歷史上,他記得陝東道大行臺是一直到了李世民當上皇帝,才撤掉的。那是因為這個大行臺尚書令是他當過的,因此才罷撤,改置洛州都督府。
唐朝現在的行政區劃是州縣兩級。
但在戰時,還會設定行臺,甚至大行臺,管轄十幾州甚至是數十州之地的軍事民政,權柄相當的大。
而除了行臺之外,還有都督府和總管府,都是帶著軍事性質的,多在邊關之地,都督府一般比較總管府級別高,類似於隋的大總管府或者中總管府,管轄十餘州或者幾州。總管府,則一般管轄數州或者一州。
但以李世民的身份,他不可能去當個大都督、都督或者總管。一但行臺撤消,就算都督府和總管府暫時不撤消,那李世民也不可能再呆在地方了。
“太子奏請裁撤四個行臺?”
“是的。”
張超想了想,道,“這其實還可以搶救一下,四個行臺中東南道行臺尚書令可是吳王李伏威,這人雖然早在幾年前就歸附了大唐,但手裡地盤大,兵馬多,那是割據一方的梟雄。若是此時朝廷突然下旨要撤掉東南道行臺,相信李伏威可不會高興。”
李伏威本叫杜伏威,十幾歲開始造反,在江淮縱橫十幾年,到如今打下了很大一片地盤,整個江淮地區名義是屬於大唐,但實際上這裡是杜伏威控制的地盤,從軍隊到地方官,都是他的人。
朝廷給杜伏威封王,甚至賜姓,可關係還是很微妙的。
朝廷去年滅了夏和鄭、梁,又擊敗了劉黑闥和徐圓朗,還收服了嶺南。
李伏威的形勢可不太好,他基本上已經處於大唐的包圍圈之中了。
“殿下可以找個人,向陛下上書,請求召李伏威入朝。”
房玄齡一下子猜到了張超的用意,朝廷在這個微妙的時候,突然下詔撤消東南道行臺,又要召原東南道行臺李伏威入朝,稍敏感點的人,估計都會擔心朝廷這是要對江淮動手了。
若是杜伏威不入朝,那這就是場叛亂,戰爭必然開打。說不到朝廷也早就在等這麼一個藉口了,朝廷不可能真的允許天下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