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洲了,那時他可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越是靠近流求,李休心中也就越是忐忑,最後只能藉著考慮其它事情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他即將到達的這座流求大島,其實也就是後世的臺灣島,不過在大唐這個時期,後世臺灣島與琉球都被統稱為流求,其中臺灣島被稱為流求大島,以示與流求的區別。
流求大島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被東吳發現,當時孫權派出一萬多人到達流求大島,當時這裡還被稱為夷州,不過因為當時東吳人口也不是多,所以並沒有在流求大島上移民,直到後來東吳被滅,才有一部分人因為逃避戰亂而跑到流求大島定居。
不過臺灣雖然很早之前就有漢人定居,但是島上的漢人數量卻一直很少,甚至還經常有發生劇烈的波動,這主要還是與中原的戰亂有關,每當中原戰亂時,沿海一帶的人就會逃到臺灣避難,等到戰爭平定了,他們自然也就會搬回來,畢竟很少有人願意遠離故土。
也正是因為上面的原因,在隋末戰亂之時,東南沿海一帶就有許多百姓拖家帶口的逃到流求大島上,當時虯髯客還是海上的霸主,而且他也相中了流求大島的位置,因此就收攏島上的逃難的百姓,讓他們在自己的據點內生活,這樣也可以保證他們的安全,同時他也可以從難民之中招募人手,尋找機會圖謀自己的霸業。
然而很可惜的是,後來虯髯客見到了李世民,自認為沒有任何定鼎中原的機會,於是最後只能黯然退出,舉家定居於筑紫島上,其實虯髯客當初也考慮過在流求定居,只不過他擔心距離大唐太近,日後會引起他與李世民的衝突,所以才放棄了這個想法。
雖然虯髯客沒有在流求大島定居,大部分忠於虯髯客的百姓也都跟著他去了筑紫島,但他在這裡的據點卻沒有撤除,平時經商的船隊也經常在島上補給,因此虯髯客在島上的影響力依然十分強大,哪怕是他去了美洲,並且從流求大島上的據點中帶走了一批百姓,但張十一卻依然可以憑藉著殘留的一部分人手,再次將流求大島掌握在自己手中。
想到上面這些,李休也不由得長出口氣,流求大島掌握在張十一手中,這樣也能保證李承道和七娘的安全。當然李休也知道,張十一屯只是掌管著島上的漢人據點,流求大島的絕大部分地區依然被島上的土人佔據,這些土人都還處於未開化的狀態之中,甚至聽說還保留著食人的習俗,平時也經常與島上的漢人發生衝突,這也是很多漢人不願意在這裡定居的原因之一。
腦子裡想著流求大島的情況,李休心中也慢慢的平靜下來,等到下午的時候,船頭的方面果然出現一片廣闊的陸地,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前面是流求大島的話,恐怕李休還以為前面是一塊大陸,畢竟流求大島的面積可比大唐一般的州府還要大。
看到前方的流求大島,李休心中卻十分的平靜,在大唐這個時期,流求大島對於大唐來說,只是一塊孤懸海外、可有可無的島嶼,甚至大唐根本就看不上這裡,更沒有在島上設州府,這也給了虯髯客和張十一在島上發展的機會。
不過在後世時,這個巨大的島嶼卻是中國人的一塊心病,李休這代人從小就被教育臺灣是一塊寶島,新聞媒體也一直宣揚兩岸友好,這讓李休從小也一直對臺灣很有好感。
但是等到李休長大之後,卻發現自己對臺灣島有好感,可是島上的那些所謂的臺灣人卻對大陸人沒有任何的好感,不但平時肆意辱罵嘲笑大陸人,更對大陸抱著極強的敵意,反而對侵略過他們的日本抱著無比的好感,島上人的甚至更喜歡做日本人,而不是做中國人。
更加讓人惱火的是,後世臺灣經濟不行時,更是大陸對他們輸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旅遊業,更是靠大陸的客人撐起來的,可是這些臺灣人非但不領情,反而辱罵陸客,甚至有一個司機**,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