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5部分

下東吳避難。正當支謙要與族人一同南下之時,他收到了來自老朋友崔琰的書信。崔琰在信中詳細介紹的講武堂與尊經閣令他看得心馳神往。於是本著碰碰運氣的想法,支謙別離族人隻身來到了東萊。而此刻蔡吉對梵學所表現出的興趣,則更加堅定了支謙留在龍口的決心。

在支謙的領路下,一行人等很快就來到了他所住的廂房。但見偌大的屋舍內除一榻一幾外,擺滿了各色書卷。這其中既有眾人熟悉的竹簡,也有佈滿蝌蚪文的梵典。蔡吉信步上前翻閱了幾頁,發覺與自己在後世見過的佛經有些差距。

其實這也不足為奇,漢朝的佛學以翻譯佛經為主。而支謙從小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因此精通漢文,又從同族學者支亮處習得大乘佛教理論,且同梵典。他對這個時代義理隱晦,文風過分樸素尚質的佛經譯本很不滿,因此翻譯佛經時主張“尚文”和“尚質”要調和。這使得支謙的譯文更接近漢朝人的閱讀習慣。當然在拘泥形式的僧侶看來,支謙儘量刪除梵本的繁複而各取省便,又竭力減少音譯到最低程度,以至有時連應存原音的陀羅尼也意譯了。不免有些反感。不過蔡吉對此絲毫不在意,畢竟她本就不是來取"真經"的。

在粗略審視了一番翻譯成果後,蔡吉回過頭認真地向支謙詢問道,"支居士可熟悉因明?"

支謙以為蔡吉考校自己的梵學。便欣然答道,"因明,梵文稱 hetuvidya,與宣告、工巧明、醫方明、內明合稱五明。"

“此學可有漢譯典籍?”蔡吉追問道。

"尚無。"支謙搖頭道。

"那就請居士翻譯此書。不僅是因明學,孤還希望居士能為孤將身毒的數學、醫學等經典一併譯成漢文。"蔡吉說罷,恭恭敬敬地朝支謙俯身一揖。

身毒即漢朝對印度的稱呼。蔡吉所提的因明則是古印度的邏輯學。邏輯學有三大起源中國、古印度、古希臘。即中國的辯學以惠施、公孫龍、墨翟及其後學為代表。 古印度因明學,以印度的辯論術為主,因明則是佛家邏輯的專稱。古希臘的邏輯,以亞里斯多德和斯多亞學派的命題邏輯為代表。 三方各有各的特色。此外古印度和古希臘在天文、數學、醫學等方面也有諸多傑出成果。目前尊敬閣已收藏了大量先秦經典。蔡吉希望能在此基礎上將其他兩家的學說一併引入中原,為發展自然科學打下基礎。事實上就算在原有歷史之中,歐洲也是依靠從阿拉伯世界學習東方學說,方才有了之後的文藝復興。

因明的概念其實在佛經一開始翻譯之初就已傳入中國,但正如支謙所言目前中原並沒有專門的因明學典籍。在歷史上正式將因明學傳入中國的是唐朝的玄奘法師,因明學也因此在唐朝得以興盛。當然蔡吉現在引入因明學也並不算太早,須知三世紀正是因明學發展的高峰期。只要有心不怕弄不到相關典籍。

不過相比已經成熟的因明學,古印度的數學要到10?13世紀才達到巔峰。哪怕是"零"的符號也得9世紀後半葉才出現。蔡吉當然不可能幹等印度人五百年。但她可以透過印度的數字符號來簡化目前的數學公式。而當後世一些概念與傳統玄學儒學不相符之時,也可假借外來學說的名義將兩者區分開來。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歷史上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學者可沒少借東方的名義販售他們自己的研究成果。

支謙並不知曉眼前的年輕女子正在醞釀讓東西方學術來場大交流。他只是隱隱覺得有些失望。畢竟從蔡吉是隻言片語中,支謙感受得出對方對佛學並不感興趣,僅僅是想讓自己為其翻譯身毒的學說。不過他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因為身毒的學說幾乎都是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想當年佛學剛流傳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