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恐怕已將他張賓恨到骨子裡,所以才念念不忘,看來未來遼東一旦統一天下,他和張家絕不會有好下場。
“孟孫先生作為傳統儒生,不知怎麼看待孔聖人之華夷之辨?”
衛朔笑吟吟的一句問話,徹底將張賓逼到了死角,後世很多人都把所謂的,“夷狄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中國退於夷狄則夷狄之。”歸於子曰,如此論調實則大謬。
首先,這話不是孔子說的,也不是孟子說的。
孟子只說過:“臣聞用夏變夷,未聞變於夷者也。”
“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
這句實際出於韓愈之筆,是韓愈對《春秋》筆法所作的概括。
韓愈雲:“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
但韓愈的意思是說《春秋》以“禮”作為判別夷狄與中國的標準,凡是言行符合“禮”的,夷狄亦可視為中國,反之,則中國亦可視為夷狄。
“入夷則夷,入夏則夏!”的真正出處乃是效力於蒙元的偽儒許衡為論述蒙元政權的合法性而發明的,其核心論述即“擁有華夏這片土地延用華夏制度”的“無論是否具有華夏民族血統”都承認它的合法性。
不過,眼下許衡言論尚未出現,張賓這樣的傳統儒生當然不會拿這個作擋箭牌。因此面對衛朔質問,張賓只能沉默以待,不然就是對堅持華夷之辨的孔聖、亞聖不敬。這樣的行為在儒生眼中,不啻於欺師滅祖,張賓不屑這樣。
由此可見,孔聖人創立的儒教理論其實大部分是不錯的,比如勸人向善,宣揚真善美等等。只是後人一些別有用心之輩,紛紛曲解了聖人真實意圖,才導致儒家發展漸漸走入死衚衕,最終連同華夏一起埋葬。
“孟孫先生,我遼東正在籌劃編纂一部《漢奸錄》!”
“何為《漢奸錄》?”張賓面色蒼白地問。
“凡附胡虜者;為胡虜出力者;仰仗胡虜為虎作倀者都會被紀錄在冊!為警示後人,這些人連同他們的家族都會遭到清算,甚至其本人還將被鑄成鐵人跪在各地受害晉民面前,享受萬民世世代代唾罵,其家族永世不得翻身!”
衛朔這招狠啊!簡直是直接挖了讀書人的根。
讀書人最怕什麼?無他,身敗名裂耳!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桓溫那樣理直氣壯宣佈:“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
大多數人都希望自己能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尤其是對於讀書人而言,青史留名是他們畢生追求。能夠在史冊上留個好名聲,讀書人可以付出一切代價。高瞻、裴嶷、溫嶠等人追隨衛朔左右,同樣希望自己在史冊上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看來我張賓之名必定要在《漢奸錄》上出現。”張賓頹然長嘆一聲,神情十分萎靡。
“若是先生有信心助石勒在五年內擊敗遼東,或許有希望改變自己命運。”
“呵呵!五年?”
張賓苦笑了幾聲,臉上擠出一個難看的笑容,“我連自己還能不能活五年都不知道,哪裡有信心助石將軍成事?”
眼瞅著將張賓打擊得可以了,衛朔立即見好就收道:“先生的命運雖然無法改變,但卻可以為張家後代考慮一二。只要先生助我遼東平滅襄國,日後我自會對張家照顧一二,雖不能保證其完全脫罪,但卻可以隱匿兩個後代,隱姓埋名後為張家傳宗接代。”
在這個重視家族延續的時代,任何人都承擔不起家族斷絕傳統的責任,即便強如張賓也不得不認真考慮衛朔建議。
不過,這道坎兒可不容易過,作為一個傳統儒生出身,張賓絕不希望自己是個兩面三刀的人。像他這樣的絕世大才,一旦認定了主公,絕對會追隨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