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開、封城下“城摞城”的神秘面紗。
在今日開、封著名的龍亭景區地下約8米深處,是北宋東、京城的皇城遺址所在地,它分別與金皇城與明周王府紫禁城遺址相疊壓。
內城是東、京城的第二道城牆,它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礎上修建而成。
考古勘測還表明,北宋內城較現存的開封明清城略小,其東西牆坐落在唐汴州東西牆之上。上層又與明清開封城相疊壓。
其南北牆則分別處於今開、封舊城區南北部一帶,殘牆距地表10米~12米。
為探明宋金城牆的結構和疊壓關係。考古工作者在宋內城北牆西段進行了考古發掘。
發掘情況表明,明、金、宋三座城牆自上而下疊壓在一起,城牆雖系夯土版築而成,但夯層、夯窩均有明顯區別。
明周王府蕭牆遺址至今大部分儲存完好,淤埋於地面下3米至5米深。
從周王府紫禁城北牆的城牆解剖情況看,發現城牆分為兩部分。上層為明周王府紫禁城北牆,下層為宋皇城北牆,兩牆相互疊壓在一起,證實了明周王府確係利用宋宮舊基建造而成。
考古勘探還證實,位於“城摞城”最底部的唐汴州城。其東西牆疊壓在北宋東西內牆的東西牆下,南北牆則由於金代後期的毀壞,殘牆淤埋於現地表下10米到12米深處,城牆殘高1米至3米、殘寬10米左右。
除了“城摞城”、“牆摞牆”,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很多“路摞路”、“門摞門”、“馬道摞馬道”的奇特現象。
繁華的中山路是開封市舊城的中軸線,其地下8米處,正是北宋東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一條通衢大道--御街。
中山路和御街之間,分別疊壓著明代和清代的路面,這種“路摞路”的景觀還意味著,從古代的都城到現代的城市,層層疊加起來的數座開、封城,南北中軸線居然沒有絲毫變動。
李達確實是這一方面的專家,透過他的介紹,韓孔雀已經對這裡的這座地下寶庫十分感興趣。
在李達的帶領下,韓孔雀親自去了考古現場。
現在,在開、封城牆西門大梁門北側,發掘出一條晚清時期的古馬道遺蹟,並在其下深約1米處,又發現了一段儲存完好、人行道和礓(旁石加察)清晰可見的古馬道遺蹟。
令人驚奇的是,在第二層古馬道下約50厘米深處,又發掘出一條磚層腐損嚴重、使用時間較長、年代更為久遠的古馬道。
三層古馬道上下層層相疊,以立體的形式真切展示了開、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觀,再次為“城摞城”現象的研究增添了更為確鑿的實證。(未完待續……)
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汴京八景
正當學術界為“城摞城”奇觀的揭示興奮不已的時候,有關部門也著手選取具備條件的典型地點,在進行科學保護的基礎上,逐步進行開發展示。
而韓孔雀這次過來,就是衝著這個來的,當然,這些是肯定要跟政府部門合作的,而他的條件,就是政府部門沒法涉及到,或者是沒有發現的地方的發掘權。
“如果你想要拿到主動權,肯定要表現出一定的實力。”瞭解了韓孔雀的意圖,李達立即道。
韓孔雀笑著道:“不知道李教授有什麼好建議沒有?”
“這個不難,最簡單的就是汴京八景,如果能夠把這個弄出來,就誰都沒有話說了。”李達對自己所在的城市很熟悉,所以韓孔雀一說,他立即提出了建議。
“金明池不行?這個比較容易,只要投入鉅額資金,肯定能夠完成,這樣也不會有人說什麼的。”韓孔雀皺了皺眉,道。
開、封市從2000年開始籌劃在金明廣場旁重建金明池,預計耗資16億,至今還沒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