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8部分

之《周易》。又《漢書》曰:文王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子為《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代厲三古。(《周易正義》曰:伏犧重卦,周公作爻辭,此說與《帝王世紀》不同。又孔子作《十篇》,亦曰《十翼》。初,卜商為《易傳》,至西漢傳之。有能名家者,有施仇、孟喜、梁丘賀、京房、費直、高相,又東漢鄭重、魏王弼並注《易》。施孟諸家,自漢及魏並得立,而傳者甚眾。至西晉,梁丘、施、高三氏亡,孟、京二氏有書無師,而鄭玄、王弼所傳則費氏之學。)書者,按《釋名》言,書其時事也。上世帝王之遺書,有《三墳》《五典》《訓誥》《誓命》孔子刪而序之,斷自唐虞,以下訖於周,凡百篇,以其上古之書,故曰《尚書》,遭秦滅學並亡。漢興,濟南人伏勝能口誦二十九篇。至漢文帝時,欲立《尚書》學。以勝年且九十餘,老不能行,乃詔太常掌故晁錯就其家傳受之。(伏生為《尚書》傳四十一篇。歐陽、大小夏侯傳其學,各有能名,是曰今文《尚書》。劉向《五行轉》、蔡邕《勒石經》皆其本。)其後魯恭王壞孔子故宅,於壁中得古文《尚書》、《論語》,悉以書還孔氏。武帝乃詔孔安國定其書,作《傳義》為五十八篇。(見《尚書序》及《正義》。安國書成,後遭漢巫蠱事不行。至魏晉之際,滎陽鄭衝私於人間得而傳之,獨未施行。東晉汝南梅賾奏上,始列於學官,此則古文《尚書》矣。)《詩》者,按《卜商序》曰:志之所之也。昔孔子刪《詩》,上取商,下取魯,凡三百一十一篇。至秦滅學,亡六篇,今在者三百五篇。初,孔子以《詩》授卜商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曾申授魏人李克,李克授魯人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漢人魯國毛亨。作《詁訓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以二公所傳,故名其詩曰《毛詩》。(見《毛詩正義》。東漢鄭玄,取毛氏詁訓所不盡及異國者,續之為註解,謂之曰箋。箋,薦也,言薦成毛意。)禮者,按《釋名》雲體也,言得事之體也。《周禮》、《儀禮》,並周公所作記,所謂禮經三百,威儀三千。禮經則《周禮》也,威儀則《儀禮》也。(見《三禮正義》。《周禮》遭秦滅學,藏於山岩屋壁,以故不亡,漢武帝時有季氏獲之,以上河間獻王。獨缺冬官一篇,購之千金不得,乃以《孝工記》補之,遂奏入於秘府。時儒以為非是,不行。至劉歆,獨識其書,知周公致太平之跡,始奏立學官。後鄭玄為之注。《儀禮》,《周衰》,當戰國之世,其書並亡。至漢高堂生所傳十七篇,惟《士禮》存焉。後世推《士禮》以致天子之禮而行之。至馬融、鄭玄、王肅併為之註解。)《禮記》者,本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也,後通儒各有損益。子思乃作《中庸》,公孫尼子作《緇衣》。漢文時,博士作《王制》,其餘眾篇,皆如此例。至漢宣帝世,東海後蒼善說禮,於曲臺殿撰禮一百八十篇,號曰《後氏曲臺記》。後蒼傳於梁國戴德及德從子聖,乃刪《後氏記》為八十五篇,名《大戴禮》。聖又刪《大戴禮》為四十六篇,名《小戴禮》。其後諸儒又加《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凡四十九篇,則今之《禮記》也。(見《禮記正義》。《禮記》有馬融、鄭玄二家注。馬注今亡,唯鄭注行於世。)《春秋》者,按杜預序曰:魯史記之名也。《釋名》又云:言春秋冬夏,終以成歲。舉春秋則冬夏可知也。昔孔子約魯史以修《春秋》。書有褒貶,不可以書見,口授弟子左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夫子所言而作傳。今《左氏傳》是也。初,孔子授《春秋》於《卜商》,又授之弟子公羊高、穀梁赤,又各為之傳,則今《公羊》、《穀梁》二傳是也。(見《春秋正義》。《左氏傳》有賈逵《訓詁》《服虔》。杜預注:《公羊傳》有何休解詁,《穀梁傳》有範甯集解。)又孔子為曾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