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稼軒放翁
臨安城中,各派人物,心思各異,面對朝廷南遷之後,少有的大捷,即使如寧宗皇帝,也是心情複雜的,更勿論朝堂之中的諸路臣工。
圍繞在韓侂胄身邊的蘇師旦、陳自強以及被韓侂胄以北伐名義籠絡到身邊的一應主戰人士,自然無不拍手慶賀,此消彼間,關中一役,女真主力盡喪,來之不易的勝利,既可以激奮己方人心,又可以打擊敵方士氣,且關中自此無力,不能破潼關南下,中原戰場,女真人亦將無兵可援,等到關中徹底平定,說不定還可以命顧同出兵中原,於朝廷大軍南北夾擊完顏匡所部,如果這些戰略都能實現的話,中原收復,汴京收復,指日可待矣!
有人欣喜,自然會有人憂愁,恰如錢象祖、史彌遠等一派本來就敵視韓侂胄,千方百計阻撓北伐,阻撓勝利,想以北伐失敗打擊韓侂胄威望,但是關中大捷,來得如此突然,就像是一個玩笑一樣,即使他們不願意相信,可是看到蜀中大小官員的聯名信之後,才發覺,原來不可一世的女真鐵騎,在面對面的對戰之中真的輸給了顧同的軍隊,關中如果沒有什麼大的變故的話,收復,也不過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所有人不管怎麼樣去想,但是有一點卻不能阻擋了,那就是寧宗下詔冊封顧同為晉陽郡王,以示表彰的這件事情,因為不管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都明白,一個新打下來的關中地區,必然需要新的地方官員出任治理,如果此時阻撓封王爵給顧同,而因此與這個手握兵權,又能徵善戰的實力派人物交惡,那麼無疑,在接下來瓜分關中利益之時,己方就會因此陷入不利局面。這一點,是韓侂胄一派和錢象祖一派都知道的。
不過詔書之上,要求顧同選擇良機,出兵南下,平叛巴蜀,查處叛賊的這件事情,在朝堂之上,還是引來了一通議論。
反對者甚多,當然,不禁是為了幫派利益所言,阻撓寧宗詔書,阻撓晉軍南下者,卻也大多都是朝廷之中的一些中立派別人士。這些人所憂慮者,卻也是理所當然的地方,比如有人就說,如果任晉軍南下平叛,則有可能會生出第二個吳曦出來,畢竟顧同手中握有十數萬軍隊,兵力更甚朝廷大軍,且目前顧同已經佔有晉地、關中,如若在攻下巴蜀,那麼幾乎可以自立一國。亦有人言說,吳曦之亂,不過肌膚之癢,不足為患,在顧同大軍佔領關中的情況之下,吳曦更是難有作為,當務之急,是應該命晉軍火速清剿關中餘孽,徹底收復關中,並依靠關中為基礎,出兵中原,與朝廷大軍夾擊女真軍隊,扭轉東線局勢,為收復中原奠定良機。
如此言論,其中不乏切實可行者,但是卻最終被韓侂胄一力否決。
韓侂胄所憤怒者,是自己當初大力提拔吳曦,臨頭來,卻在北伐緊要關頭,被吳曦出賣,現在好不容易得到一個可以將這個叛賊除去的機會,韓陀胄怎麼會讓吳曦繼續存在?吳曦者,韓陀胄之恥辱也,恥辱一日不平,韓侂胄心中一日不安。
面對強勢的韓侂胄,心中也擔心巴蜀局勢繼續混亂的寧宗皇帝,最終還是同意了讓顧同出兵南下的決策,在寧宗看來,顧同目前絕無叛立的可能,因為之前顧同叛金,就已經得罪了女真人,如若是在叛宋,豈不是將舉世兩大強國全部得罪?寧宗皇帝可不相信,有誰會冒著被兩大強國夾擊的危險,自立稱帝。
哄哄鬧鬧之中,臨安城各派還在上演著各種勾心鬥角的陰謀詭計,就在這樣的一片氣氛之中,被寧宗皇帝委任為欽差使臣、權關隴觀察使的辛棄疾,帶著晉陽郡王的綬印以及一應的儀仗,離開了臨安,緩緩向北行去,同行的隊伍之中,還有辛棄疾的好友,一直盼望北伐,收復失地的陸遊。
出臨安,過湘贛,臨四川,一路兜兜轉轉,辛棄疾與陸遊二人,談古論今,不日就出了劍閣,準備從利州東路借道前往長安